以水为笔,勾勒中部崛起新画卷

武汉市水务局:“五水共治”绘蓝图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空中俯瞰武汉生态岸线。

    孩子们在江滩公园快乐玩耍。

    武汉,这座镶嵌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与水结下了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江河如织,湖泊星罗棋布,武汉的水,不仅滋养了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与无限活力。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步入新时代,武汉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三级以上堤防防洪达标率9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7%以上、新增污水收集管网1090公里、城市自来水出厂水质合格率99%等14项指标已提前完成,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排水系统骨干排涝能力、新增泵站抽排能力等3项指标预期可全面完成。

    这些向好的数据,令人振奋。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棋局中,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肩负着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

    面对这一历史重任,武汉市水务局以前瞻眼光和宽广视野,精心谋划水务事业的蓬勃发展,坚持“五水战略”扭在一起抓,书写着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防洪排涝 筑牢城市安全“压舱石”

    8月12日,武汉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将军路泵站内,正在抽排的泵机声音轰鸣。这座于去年底完工的泵站,涵盖将军路片、车场片、银潭路片、姑嫂树立交桥周边,并可协排三环内区域雨水,为金银潭片区增添一个强排泵站,补齐了排涝短板。

    有史以来,武汉中心城区就是一块相对低洼的沼泽地,防汛一直都是天大的事。生活在江城,武汉人既乐于水也时刻忧于水。

    今年梅雨季期间,汉阳区四新排水站车间主任高伟6天连续“钉”在主泵房里。“梅雨季期间叠加了中考、高考,我们一刻也不敢松懈。”高伟说,四新排水站承担着四新片区和墨水湖区域37.9平方公里的防汛重任。整个汛期,站内实行24小时值守,同时与汉阳区相互配合,共享实时数据,保证片区联排联调。

    城市的另一边,武汉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数据大厅同样忙碌。智慧水务“一张图”上,武汉市域被划分为407个网格,可精细预报每个网格未来24小时的降雨量,790余处水位、300余处雨量、200余处积水水深监测站点图标清晰分布其间。工作人员点击任意一个点位,都可调取实时监控图像、实时水位、雨量、积水水深等数据。这不仅为城市提高了防洪减灾的效率,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等表述,为水务深化改革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汛期,面对多轮强降雨的考验,武汉市水务局迅速响应,累计出动人员3.1万余人次,设备8500余台次,水库上坝巡查28886人次,中心城区泵站累计抽排水量3.2亿立方米,新城区大中型排涝泵站累计排水量4.85亿立方米,成功应对了每一次挑战。截至目前,全市已全面完成8处水毁修复工程,整治积水点13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42个防洪排涝重点工程基本完成。

    这些数字背后,是武汉水务人对职责的坚守和对人民的承诺。

    ■ 碧水攻坚 重构生态治理“动力轴”

    “谁能想到啊,这底下藏着个‘污水净化器’,上面却成了我们的乐园!”7月22日,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累计处理污水突破1亿吨,住在附近的张阿姨感慨万千。这条曾让居民掩鼻而过的“龙须沟”,如今以“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姿态融入市民生活。

    2019年,武汉市水务局秉持“污涝同治、河岸同治、水城同治”理念,针对黄孝河、机场河行洪排涝压力大与水污染等痛点,实施20个子项工程。目标是实现晴天全截污、雨天控溢流、汛期治洪涝、运维智能化。在地下,建起3座总容量45万立方米的调蓄池,相当于214个标准游泳池;在地上,铺展生态绿道,让“地下工程”托起“地上幸福”。如今漫步5.4公里长的黄孝河明渠沿岸,银杏、紫薇等景观树木错落有致,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沿滩涂生长,两座跨河桥横跨两岸,成为新地标。

    城市另一边的黄家湖片区,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厂网一体化”改革也推进得如火如荼。今年以来,武汉市排水事业按照“厂网一体化”实施方案,组建专业市政管网运维分公司,采取“委托运营+绩效合同管理”模式,企业化运作,建立“厂网一体化”运维机制。旨在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增加进水BOD浓度,将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泵站、闸口等设施一体化整合,实现协同高效处理污水。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和黄陂后湖污水系统调度方案基本完成,调度系统统一,权责明确,设施设备运行效率充分挖掘,量质并行。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武汉持续推进“厂网一体化”改革,协同推进深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活动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搭建一体化调度平台,黄家湖试点片市级124公里污水主干管、15座污水泵站及9处井室液位监测信息已录入。2025年1—5月,全市生活污水平均进厂浓度较去年同期提升19.2%,超过国家目标;污水收集率远超国家考核标准。

    武汉正以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在治水道路上稳步迈进,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 水岸共生 雕琢生态修复“活样本”

    夏日清晨微风吹拂,美人蕉花枝摇曳,远远望去,一道绿带环水。水果湖沿湖步道上,市民彭国胜晨跑归来,望着湖面欣喜感慨:“今年初,湖岸还是泥巴滩岸,现在变成了花草围湖的美丽景象,每次路过心情都格外畅快。”

    这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源自水果湖立体生态空间整治项目。今年3月,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通过“微改造、生态化、强治理”,精雕细琢,打造水果湖立体生态空间,提升湖泊生态景观。共清理水草1200吨,在双湖桥、白鹭街侧水域呈对称形状,相互呼应,铺开一条800米长的生态绿环,在原有的分区治理的围格中铺设四季常绿铜钱草、安装浮岛,为“绿环”点缀缤纷色彩,提升湖心生态景观。

    水果湖的蝶变,只是武汉治水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2025年3月26日,《2024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发布的一组数据勾勒出武汉治水新图景:全市22条主要河流的38个断面中,有33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湖泊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49.34%。

    流域治理的成效多点开花。汤逊湖通过“海绵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岸上雨污分流;东湖实施“水下森林”工程,沉水植物覆盖率超70%;后湖通过整治排口和入湖港渠,从源头治污。汤逊湖、东湖、后湖三个湖泊流域水环境持续向好发展。

    “武汉的发展从‘背水、抗水’到‘护水、融水’,正逐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工作,今年武汉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坚持分类施策,细化44个重点湖泊综合治理年度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针对2024年水质下降的湖泊,完善综合治理方案并强力推进。2025年上半年,17个湖泊水质较2024年好转。推进东湖水生态治理,优化汉阳六湖连通区域调度。加强湖泊蓝藻水华风险预警,提升防控能力。以水土保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抓手,助力新洲土河、黄陂解放堰河、江夏载甫河、蔡甸莲溪港等市级试点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江夏海洋项目区等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提质增效,完成年度新增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从湖泊焕新到流域生态蝶变,武汉以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在水生态治理征程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如今,这座城市正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笃定前行。

    ■ 节水兴城 激活水资源利用“新引擎”

    水务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梁子湖应急水厂项目的建设进展备受瞩目。

    武汉92%的供水依赖长江、汉江,水源单一化潜藏风险。作为武汉首座采用“超滤+纳滤”双膜工艺的水厂,不仅开辟了重要备用水源,还优化了供水布局,将成为城市应急供水的“压舱石”。

    守着两江百湖的武汉人从不会只取不护。

    武汉江河纵横、港湖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4,水资源总量丰富,但用水主要依赖长江、汉江等过境水,人均用水量比全国人均用水量低20%。

    “这个坐便器的全冲水量是5升,达到了1级水效,属于高效节水型器具。”这是8月13日市节水办联合市区市场监督部门,在居然之家白沙洲店开展节水器具和水效标准检查时的场景。

    据了解,从2019年起,市节水办就联合市、区市场监管局,定期对全市重点用水器具销售市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目前用水器具销售市场规范有序,节水型产品已成为主流。

    而今年暑假也成了高校节水改造施工“黄金期”,市节水办紧抓时间窗口,持续深入多所高校一线,指导服务。

    2024年4月,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名单,武汉位列19个城市之中,开辟了稳定的“第二水源”。

    去年12月,主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环保企业绿色动力就用上了从北湖污水处理厂出厂的再生水,相当于每天可少从长江取水约1000吨。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武汉市水务局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的原则。”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健全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实施差别化管控等措施,武汉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13.13%、16.91%。

    2024年底,青山流域公司已获得北湖污水处理厂达标再生水水权,完成了武汉市首批再生水水权交易。同时,积极推进再生水在工业冷却、城市绿化、道路冲洗等领域的应用范围拓展,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供水安全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武汉市水务局按照“城乡一体、一网分片、水源优化、整体提质”的思路,全面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通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规模化供水向新城区延伸和管网互联互通等措施,武汉市的供水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上半年,新改建供水管网30公里,修缮改造中心城区居民二次供水设施40余处,推进了“一湖五库”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

    ■ 文水相融 擦亮江城文化“金名片”

    盛夏时节的傍晚,漫步于武汉江边,一幅生动和谐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市民们迎着徐徐晚风,或散步,或慢跑,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惬意;孩子们套着色彩斑斓的游泳圈,在浅水区嬉戏踩水,为这座英雄城市增添了几分童趣与活力。这样的场景,在江湖纵横交错的武汉,几乎随处可见。

    两江四岸是武汉不可复制的塔尖资源,更是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重点空间。今年底,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将全部完工。昔日的防洪险滩,变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廊道。

    今年3月27日,武汉市水务局在武汉河湖长制实践基地举行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及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河湖长制主题宣传活动。现场,武汉市新聘任167位市级民间河湖长。

    武汉市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加浓厚的河湖治理保护氛围。

    一系列成绩跃然纸上:武汉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首达100%,长江、汉江武汉段保持Ⅱ类水质,连续四年实现劣Ⅴ类湖泊清零;建成幸福河湖试点17处、示范社区116处,东湖、九峰水库入选省级幸福河湖名录;打造“小小河湖长”“江城河小青”等河湖志愿服务品牌,全市1345名民间河湖长、6000余名河湖保护志愿者活跃在巡河爱湖一线,推动河湖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武汉市水务局依托滨江滨湖资源优势,积极创建幸福河湖。通过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推动河湖保护治理共治共享等措施,武汉市的河湖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深化拓展“河湖长+”工作机制、推动建立“河湖长+林长”联动机制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了河湖保护监管的合力。如今,武汉的河湖已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而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上,武汉正打造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通过挖掘和彰显长江中游文化价值,融合荆楚、三国、知音等城市品牌元素,让武汉的文化底蕴得到了充分展现。

    回望过去,武汉市水务局在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防洪排涝体系的巩固提升到水环境质量的显著改善,从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再到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武汉水务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展望未来,武汉市水务局将继续秉持初心和使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武汉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更大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武汉水务人正以水为笔,绘就了一幅幅壮丽的水务画卷,奋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新征程。

    策划:武汉市水务局

    撰文:水蓝蓝 杨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