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闻网媒总编辑调研“点石成金”密码

黄石从青铜古都蝶变智造新城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1日

    黄石城市品质绿色蝶变,工业遗址遗迹变“生活秀带”。

    通讯员周巍 摄

    黄石成为我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图为位于黄石的天玑智谷(湖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通讯员周巍 摄

    □ 长江日报记者李建华 高喜明 通讯员周波 柯陆珺慧

    “黄石这座城市的底色可以用‘工业脊梁上的山水诗’来概括,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黄石将硬核的工业基因与‘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生态禀赋完美融合,形成了‘刚柔并济’的独特气质。黄石不愧为一座点石成金的城市,是从工业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典范。”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中国宁波网总编辑张伟方在黄石调研时说道。

    8月17日至19日,“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黄石建市75周年全国网媒总编辑调研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9家网媒总编辑走进黄石,深入调研采访黄石在产业向新向智、生态向绿向好、文化创新创造等各方面的生动实践,揭秘黄石“点石成金”的奥秘。

    从青铜古都到智造新城,从矿冶重镇到生态绿城,黄石用5年时间实现GDP从1500亿元到2300亿元的跨越,如今正在奋力冲刺3000亿元,在武汉都市圈中挺起“重要增长极”的脊梁。

    ■ 重塑工业基因

    全球1/3智能手机使用黄石印制电路板

    8月17日,黄石开发区·铁山区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其2021年投产的5G智能终端用中大尺寸触控显示屏项目(一期),目前日均4万片触摸屏及显示模组下线,大部分产品供应武汉客户。作为黄石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该项目的引进实现了黄石开发区·铁山区电子信息产业从“造板”到“造屏”的升级。

    黄石有4000多年的青铜冶炼史、100多年的近代工业史,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黄石以“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未来产业前瞻化”为主线,重塑工业竞争力,加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从“钢之城、铜之谷”到“光之链、车之链”,黄石的工业基因里注入新质生产力。

    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6%,增速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全省第二。

    在大冶特钢的生产车间里,智能化改造后的生产线实现了“按秒炼铜”的精准控制。通过引入智能熔炉、算法优化系统和自动化加料设备,企业不仅将粗铜冶炼时间缩短30%,能耗降低32%,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卓越级”智能工厂。

    更加令人瞩目的,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强势崛起。黄石全面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链,从单一配套逐步转为产业相互配套、相互协同的新阶段,与武汉京东方、长江存储、烽火通信等龙头企业紧密配套,形成协同发展的区域大循环。黄石还积极探索“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石;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黄石;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黄石”的发展模式。目前,黄石市光电子信息产业超过50%的企业深度融入武汉都市圈“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效益,也增加了招商的吸引力。

    今年7月30日,昆山立泰鑫电子PCB(印制电路板)钻针和钻孔项目签约落户黄石开发区·铁山区,这已是该区域今年迎来的第8个PCB产业链项目。

    目前,黄石已形成以PCB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全球每三台智能手机就有一台使用黄石生产的PCB,每100台新下线汽车中有15台搭载黄石制造的汽车电子线路板。2024年,全市PCB产量突破700万平方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17%,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

    ■ 强化协同创新

    每年与高校联合技术攻关800余项

    “走进劲牌,如同到了一家科技型企业。”这是很多消费者来访劲牌后的直观感受。为了高效提取草本原料中的精华成分,确保每一瓶劲酒里面的草本精华达到精确的成分比例,劲牌技术人员潜心钻研10年,率先研发运用了“中药科学提取技术”。劲牌公司与国内外20余家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攻关,拥有发明专利授权134件。

    创新是第一动力。

    黄石发挥产业创新优势,建强用好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功能日益强劲。

    在光谷科创大走廊的东端,黄石正以“科创飞地+本土转化”的模式,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生态。

    2025年3月,黄石市政府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约共建光谷科创大走廊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将概念验证纳入成果转化链条,推动OLED(有机发光半导体)金属掩膜板、航空起落架用钢等5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

    国家级研发平台的突破成为黄石科创能级提升的关键。大冶特钢、华新水泥成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黄石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国家特钢产品质检中心投入使用,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上海、深圳科创飞地等平台汇聚院士专家120余名,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6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2.4亿元。全市50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20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开展联合技术攻关800余项。

    本土科创载体同样活力迸发。黄石科技城入驻企业98%为民营企业,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累计签约项目108个,培育出中科光芯、诺德锂电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黄石分别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榜第78位、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第87位,排名均较上一年度前进3位,连续3年进入“双百强”,再次实现“双进位”。

    ■ 打造开放新高地

    连续13次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8月18日,在黄石棋盘洲综合保税区城市货站,满载手机、服装、玩具等消费品的一辆辆货车,不停地在棋盘洲和花湖机场之间来回穿梭。依托花湖机场,黄石的货物可“隔日达全球”。2024年,黄石棋盘洲综合保税区城市货站完成跨境电商9610货物运输1.64万吨,货值18.35亿元;今年截至5月底,已完成跨境电商9610货物转运1.89万吨,货值18.34亿元;另外,还完成三星手机等电子产品一般贸易货物转运494吨,货值5.45亿元。除了黄石本地的货物,还有来自华中和华南地区的货物在此发往国外。

    2023年8月11日正式封关运行的黄石棋盘洲综合保税区,是湖北省在“一主两副”之外第一家封关运行的综合保税区,以0.96平方公里的面积,成为当下黄石对外开放的最强引擎。2023年12月26日,棋盘洲综合保税区顺利完成封关运营后首单跨境电商9610出口业务。2024年,棋盘洲综合保税区9610跨境电商业务月均增加130%,全年完成进出口额52亿元。

    在黄石新港的码头,万吨级货轮往来穿梭,集装箱吊装有序。  

    2024年,黄石新港的货物吞吐量达1.04亿吨,正式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与武汉阳逻港形成“双核联动”。作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水铁联运的核心枢纽,黄石新港正通过“江海直达+长江班列”的创新模式,将黄石制造的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钢材等商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海外市场。

    据统计,2024年,黄石进出口总额达606.6亿元,同比增长26%,总量和增速均居湖北全省第二,其中民营企业占比64.2%。 

    黄石市连续13次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跨境贸易指标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当下,黄石积极谋划黄石新港四期建设,完善水铁联运集疏运体系,努力建成长江水铁联运重要节点和长江中游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从“临江”到“通海”,黄石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日益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新沿海。

    ■ 品质绿色蝶变

    工业遗址遗迹变“生活秀带”

    “古人在采矿和冶炼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今时代依然需要这种精神,推动科技和文化不断创新。”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广州大洋网总编辑刘海健感慨地说。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座大型铜矿,书写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辉煌,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今年6月14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正式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华新1907文化公园底蕴深厚,这种融合了历史沧桑与现代创意的文化空间是无法复制的。”8月17日,大连天健网总编辑刘俊锋在黄石华新1907文化公园调研时赞叹道。

    华新1907文化公园,原址是华新水泥厂。这家始建于1907年的水泥厂,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现存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

    凭借特有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华新水泥厂旧址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2022年4月30日,华新1907文化公园面向公众开放。仅开园的第一周,接待游客数量就超过了8万人次。华新1907文化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工业遗址展示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园区。近年来,黄石市积极引入文化创意产业,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

    “将工业遗址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是一种巧妙的转型方式。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还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黄冈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朱鸿儒在参观过程中表示。

    18日中午,总编辑们来到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远远望见一处巨型凹陷镶嵌在群山之间——这便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的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站在海拔168米的观景台俯瞰,坑口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900米,矿岩分层形成的环形“台阶”如同大自然的年轮,记录着百年开采史。

    “站在坑边往下看,既震撼于工业文明的磅礴力量,更惊叹于生态修复的神奇魔力。”站在观景台上,江西大江网副总编辑张绪鸿望着脚下深达444米的“亚洲第一天坑”,忍不住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地质奇观。

    2005年矿山停产后,黄石启动“矿山复绿”工程,累计覆土300万立方米,种植乔木15万株,让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如今的“花果山”。如今,矿山公园已是4A景区,每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长沙星辰在线副总编辑郑文新深受触动地说:“以前觉得生态保护是纯投入,没想到这里做成了‘绿色产业’,这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

    从工业遗址遗迹到“生活秀带”,黄石正书写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通过深化文旅融合,黄石利用老矿、老厂、老街、老码头、老路等“五老”遗址遗迹,打造出一批工业旅游景区、文化街区、主题公园和博物馆,开发一批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产品和项目,再现“青铜古都”“钢铁摇篮”的工业文化魅力。

    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沼山古村桃乡景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仙岛湖、未苏湾分别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和休闲街区,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5.3%、27.3%。

    “这次黄石之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会长胡宝祥说,黄石的矿产冶炼成了钢铁、水泥,通过铁路、桥梁、大坝,让黄石元素深深印在祖国各地。黄石经过几千年的开发,资源已经枯竭,但通过转型发展,“亚洲第一天坑”从地质灾害变成了历史遗产,成了一个旅游胜地。“通过生态修复,原来的灰城变成了亮城和绿城,黄石人的这种创造,也是对人类的一个贡献。黄石正加快向新、向快发展,黄石的未来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