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精神信仰的力量

——读刘醒龙长篇小说《黄冈秘卷》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1日

    □ 吴晓君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黄冈秘卷》是一部向父辈、向传统精神致敬的作品,也是扎根荆楚乡土、赓续红色文脉、彰显大别山精神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以鄂东地区作为叙事背景,聚焦当地刘氏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沉浮,以《组织史》的编纂为线索,追溯了“我们的父亲”刘声志等老一辈革命者曲折而忠诚的生命历程。他们始终胸怀革命信仰,坚守理想初心,将毕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党和人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精神品质。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力量和文化价值,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用文学作品艺术地把握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助于我们传承文化基因,汲取精神伟力。

    《黄冈秘卷》的男主人公刘声志,“从发出人生的第一声开始,就注定了这一辈子是个没有心机,宁信忠勇、不信计谋的堂堂正正的男人的命运。”抗日战争时期,年仅13岁的刘声志便凭借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汉奸手里缴获了难得一见的枪支,小小年纪便成了家乡的传奇人物。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声志遭人出卖入狱,在汉口的监狱偶然结识了革命者国教授,在国教授这里完成了关于革命与组织的启蒙,更加坚定了为人民谋福利的理想信念。国教授就义前将写满《诀别书》的手绢交给了年轻的刘声志,在他心里种下了“家国天下”的种子,激励着他不断践行崇高的革命信仰和初心使命,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

    “胸怀全局,团结奋进”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革命群众与英雄群体,在革命年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以革命大局为重,勇挑重担,团结一心,甘于奉献。“我们的父亲”就是一位坚守信念、对组织高度忠诚的人,这份忠诚不附带任何的条件,早已成为他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他甚至可以付出宝贵的生命。大别山区雨水泛滥之际,刘声志先后九次跳进洪水中排除险情,这都是他勇当前锋、无惧牺牲的真实写照。尽管自己背后有着庞大的宗族,刘声志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替任何一位刘家人谋取私利,在他看来,组织伦理高于一切,他决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因私废公的行径。

    《黄冈秘卷》叙事的实际时间背景位于20世纪90年代末,故事的讲述者“我”正经历着社会转型的阵痛期,在名利的诱惑面前,许多人动摇了原则、模糊了底线,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此时,“我”忍不住将回忆的目光投向当年筚路蓝缕、建设家园的父辈,以期通过对历史的回溯,重拾精神信仰的力量——“在这个组织千差万别的人中,像我们父亲那样的人,不仅是客观存在,还是这棵大树的主根,主根在地上扎深了,大树才会风雨无阻地生长。”

    “像我们父亲那样的人”还有刘声志并肩作战的伙伴王朤,“我与你伯是一个脾气,这辈子就交给组织了,任何小事上的放松都是对组织的背叛”。这个当年不顾生死,在革命战争的年代敢于抱着炸药包冲向城门的小伙子,在自己生命的暮年再度挺身而出,与“我们的父亲”两两联手,当街拦下县里官员的轿车,在后备厢搜出几十瓶价值不菲的名酒,成功阻断了对方在当地的青云之路。父辈们疾恶如仇的铮铮风骨与勇往直前的抗争决心,正是大别山人民坚守信念的表现,他们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气魄和优良作风,更是对抛洒了无尽英雄热血的大别山脉所蕴藏的精神文明的深度呼应。

    《黄冈秘卷》的作者刘醒龙也是大别山的儿子,在大别山的腹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因此,他的小说常常围绕着大别山的自然、历史与文化展开,如《大别山之谜》《凤凰琴》《天行者》《圣天门口》等,都充满了浓重的故乡情结与革命情怀,体现了作家对于逝去的峥嵘岁月的尊重与缅怀。《黄冈秘卷》正是通过家族史和革命史的追溯,展现了大别山人的牺牲和奉献,刘醒龙在作品中投入了对父辈的敬意与对家乡的眷恋,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大别山精神的崇高。对以《黄冈秘卷》为代表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大别山精神”的阐释,不仅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巡礼,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格的寻根与叩问。

    (作者系武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