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武汉市汉阳显正街的白求恩居住旧址。
1938年3月31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率领一支医疗队抵达延安,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1939年,白求恩在为伤员做手术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转为败血症,经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逝世。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要求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都要以白求恩为榜样,做一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
2025年7月末,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汉阳显正街天主堂侧后方的一个小院,这里的白求恩居住旧址刚刚修缮翻新完毕。进入旧址,多张武汉保卫战时的白求恩图片环绕四周。在显正街天主堂对面的武汉市第五医院,曾是白求恩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医疗工作的第一站,他曾在这里救治在日军轰炸中受伤的军民。医院里设有白求恩纪念馆。
在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支持下,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领加美医疗队,带着足够装备几个医疗队的药品和器械,由温哥华乘海轮出发到香港,又乘飞机转抵武汉。白求恩在武汉的一个多月时间,忙于救治伤员、购买筹集药品和医疗设备。针对西方媒体看衰中国抗战前景的言论,白求恩在武汉写出《中国战区医疗救助报告》,他写道:“这些中国士兵挖齐肩深的战壕,里面的积水没过膝盖,他们连续几天站在战壕里遭受炮击和空袭。这些士兵吃的只是一碗不干净的冷米饭。当每—棵树、每—座房子都成为日本兵炮轰和空袭的目标时,根本无法建立医疗站,也无法设立伤兵分流处。伤员要在夜里拖着受伤的身体前行,经历如此艰苦的过程才能回到后方。”他以记录的语气阐述着中国抗争的场景,笔触间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坚韧与团结。白求恩在《中国战区医疗救助报告》中提到中国战场的医疗状况:“由于缺少完全合格的医生,许多护理员、男护士和医学院的学生都被授予了军医的头衔。在中国,这些人正在自告奋勇,担负起重任。”在中国战时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白求恩看到了中国人不放弃的精神——“自告奋勇,担负起重任”,这也是对敌后战场的抗战予以肯定的字眼。
在武汉时,白求恩对中国战区医疗救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第一份中国战区医疗救护报告。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兼国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博士孙君恒对记者说:“白求恩在武汉完成《中国战区医疗救助报告》,是为了将其寄回加拿大,目的是向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汇报中国战时医疗救助的情况,以便他们了解中国抗战的医疗需求,为后续的援助工作提供参考。这份调查报告全面深入、细致入微,堪称社会学调查报告的杰作。它针对当时的各种医疗组织,比如红十字会临时救援队、医院的医疗状况等都记录得很清楚。单说床位数统计这一项,最多的只有一两百个床位,这个数字很精确。”
在《中国战区医疗救助报告》的结尾,白求恩写道:“我们向全世界呼吁对中国实施援助,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国家,是什么身份,何种宗教或政治信仰。中国应当得到整个文明世界的援助,且越快越好。”从文字和语气中,我们感受到白求恩希望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真实情况、予以援助的迫切。谈到这份报告的国际意义,孙君恒教授说道:“在我看来,白求恩是对武汉保卫战医疗情况最知情的人。正是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抗战的艰难与坚韧,改变了西方媒体对敌后战场的矮化、丑化,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