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 在武汉采写《项英的一支铁军》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01日

    武汉大学珞珈山周恩来旧居,埃德加·斯诺在武汉期间曾与周恩来夫妇在此畅谈。

    1936年6月,美国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经西安前往陕北苏区访问,他和毛泽东等进行长谈,到边区各地采访,搜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次年写成驰名全球的杰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斯诺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斯诺曾先后三次来华访问。

    ————————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大学珞珈山一区27号的周恩来旧居,一张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珞珈山寓所前与来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合影引人注目。这张照片于1938年6月由时任机要秘书童小鹏拍摄。

    多年后,童小鹏在《风雨四十年》中回忆道:“6月的一天,周恩来、邓颖超约了斯诺到武昌珞珈山寓所畅谈,从1936年在陕北初次见面谈到目前中国抗战形势。周恩来一再感谢斯诺的《西行漫记》在中外的影响,使广大读者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揭穿了国民党的造谣污蔑。希望他继续真实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情况,欢迎他到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去采访。斯诺表示很高兴,愿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报道。”除了《西行漫记》外,斯诺还在武汉采写了长篇通讯《项英的一支铁军》。斯诺的报道,让西方国家对江南红军游击队和新四军的早期抗战活动有了初步了解。

    1938年7月,斯诺从香港抵达汉口。面对眼前的汉口,斯诺提笔写下对武汉的初印象:武汉与上海是一对双子城,武汉位于长江上游,距离上海约六百英里。这地方是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分裂的舞台,又是中国战时的第二首都。我到武汉的时候,正在它失陷之前三个月,当时公正的政治预测,都已假定这地方是业已失陷了。英国大使卡尔有一天对我说:“要是我们能够使这些人不再说‘当武汉失陷’,而改说‘如武汉失陷’,那将有很大的好处。”把“当”的结果改为“如”的假设,可见当时西方友人在武汉时,对武汉保卫战局势的判断和思考。

    抵达汉口后,斯诺先后会见了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斯诺采访了项英,深入了解项英的革命活动,同时也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四军。他写道:“项英和叶挺建立一支新的抗日军队的消息,在前苏区内迅速传播开去,因此千万的农民开始徒步由很远的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福建等省赶来参加。他们有的带着在内战时藏起来的步枪,那些有钱有米的人,也拿出来作为‘抗日的贡献’。几千个刚由监狱和反省院放出来的‘赤匪’,也回到这边来。少年先锋队与赤卫军,则携带着生锈的标枪、手榴弹和斧头参加!从被占领区的各城市里,又来了许多学生和工人。”字里行间透露出民众响应号召自发加入新四军的热情,各方力量团结一心。

    90岁高龄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尹均生对记者说:“提到斯诺在武汉的日子,他除了用文字记录当时的中国革命给西方世界看,更值得一提的是斯诺夫妇和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还于1938年4月提议成立‘中国工业合作社’。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在武汉正式成立。当年‘工合’的旗帜至今保存在武汉博物馆。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工业合作社’得到了国民党政府批准,毛泽东同志也同意在陕北开展‘工合’运动,成立了灯具、棉毛纺织、鞋袜被服、化工、医药等合作社。短短几年,全国就有‘工合’组织3000多个,社员3万多人,年产值达三亿元,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事业。”

    在中国的土地上,斯诺不仅仅用文字,更用行动与千千万万中国人一起努力找寻“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