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咀村村民在村礼堂查看红白喜事操办标准。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外地的亲友就不通知了,简单点不要大办。”8月中旬,新洲区陶咀村75岁的老党员汪良生与侄子商议着弟弟的后事,将原本18桌的酒席压缩到了6桌。这场“瘦身”后的“清风席”,正是陶咀村移风易俗的生动缩影。
“我们都是党员,也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成员,更要做好表率,大操大办要不得。”着手操办白喜事时,汪良生没忘记村里最新发布的红白喜事标准:婚宴宴席不超过15桌,白事不超过6桌,每席金额控制在650元内(含烟酒)。于是,汪良生与家人商定,除了现居武汉的直系亲人,其他好友以及在外省生活的亲人,均不通知。
陶咀村党支部书记余建平介绍,村里倡导移风易俗,为了鼓励村民简办酒席,村里将村委会旁的大礼堂腾了出来,供村民办宴席时使用,“只要符合村里公布的红白喜事操办标准,就能申请免费使用场地”。在村“两委”的宣传和引导下,村民十分配合,宴席基本上都能达到标准。
汪良生家的这场白喜事,也享受到了村里的这项福利。“家里位置小,最多只能摆4桌,以前遇到这种情况,都是去街上的酒店,距离远,价格还高,现在就在村口的礼堂办事,走几步就到了,场地还不用花钱,乡亲们都乐意。”汪良生掰着指头算了一笔“人情账”:若按旧例办18桌,菜品700元/桌、烟酒茶600元/桌,就算加上收到的礼金,也要倒贴近万元;如今6桌宴席,菜品加烟酒650元/桌,总成本仅不到4000元。“关键是人轻松多了,简简单单就把事办好了。”汪良生说,过去办席“贴钱撑面子”,如今简办“省心又轻松”。
说起村里移风易俗的变迁,余建平感慨颇多:“以前大家都是撑面子,贴钱也要办席,请乐队,吃酒店,面子好看了,里子却空了。”余建平回忆,那时候村民家里大事小事都要办席,一次比一次有排场,办完后欠一堆债,有苦没处说。
2016年,陶咀村组建红白理事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一股不办、简办的“清风”渐渐吹遍村湾,助力该村获得“全国文明村”的荣誉。今年6月,陶咀村加大移风易俗试点力度,对村里红白喜事进行更加细致的规范引导,通过村民签署承诺书、公交站台张贴新规等方式,持续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没事不办”理念深入人心。
细化红白喜事标准,是目前陶咀村移风易俗的“深化行动”。为了让村民明确知晓相关标准,村“两委”干部陶腊珍一行挨家挨户上门,向村民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村民孔竹凡仔细读完倡议书,二话不说签下自己的名字,她笑着说:“简办好呀!以前每年都要花2000多块钱赶人情,今年1000块钱都没花到,压力小多了。”
陶腊珍介绍,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引导,陶咀村移风易俗成效显著,就以升学宴为例,今年村里有3个孩子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但没一家举办升学宴。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实习生骆文峰 通讯员陈子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