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舟智维研发人员结合AI产品解答大型装备维修现场问题。
长江日报讯 “飞机降落时,仪表提示刹车传感器温度过高,现在我要定位并修复问题,请帮我生成一张标准的排故隔离卡。”仅仅过了半分钟,一个名为智慧维保智能体的AI助手就快速检索完数万页技术手册,分析出6种可能性故障建议,并给出了排除故障的分步操作及理论出处,甚至详细地列出了维修前所需要携带的工具种类和数量。
9月3日,位于洪山区的云舟智维(武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舟智维)研发人员通过一番演示,展示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维保智能体的功能。
云舟智维运营负责人汪慧介绍,以前在维修大型装备时,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往往凭借“一看、二摸、三听”,就能大致判断故障所在。如今这些宝贵的经验正被人工智能技术“传承”。维修人员只需输入遇到的“疑难杂症”,AI助手便能调动“数智大脑”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库,给出完善的解决方案,“就像带着一位‘懂行的老师傅’上岗,让年轻的技术人员少走了几年弯路”。
据介绍,飞机、船舶、核电站设备、盾构机等大型装备,数量少、价值高,且结构复杂,对维修人员的跨专业学科知识要求很高。“设计制造单位编写的维修手册,往往预测到的情况有限,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需要现场人员自主探索解决方案。”汪慧说,目前一些大型装备维修行业普遍依赖老师傅“手口相传”的知识经验积累,年轻的技术人才培养较为缓慢。
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装备智慧维修专家团队组建的云舟智维产品研发团队,有着与航空、舰船等维修企业近10年的项目合作经验,积累了大量航修数字化领域的实践案例和数据。
“近年来,随着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AI+维修’产品的研发进程也大幅加快,使其能够快速理解维修人员的技术需求,实现更流畅的人机交互。”云舟智维研发负责人介绍说,2023年,在产业发展的风口下,技术团队成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成熟的AI产品。今年4月,云舟智维推出了首个智慧维保智能体。
“人工智能比人脑的推理能力更加优异,它能根据以往积累的故障数据信息,辅助维修工人进行最终决策。”汪慧说,随着AI语料的投喂,将“老师傅”们的工作经验转化成数字化的知识图谱,为年轻技术人员维修设备提供标准化的案例及数据支撑。
目前,已有80多家国内大型装备维修或制造企业试用了云舟智维AI产品,中国中车等8家行业头部企业已按试用方案进行立项。
去年底,云舟智维获得了洪山区首批“先投后股”支持资金200万元。“洪山区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解决了我们的研发资金难题,产品也在政府的背书下更快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汪慧说,今年,在洪山区相关职能部门的推动下,公司已完成天使轮融资。
(栾嘉雯 赵浩宇 陆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