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建成千吨级正极材料生产线

博士后在汉创业实现钠电产业化突破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0日

    □ 长江日报记者周恋芹

    在武汉市理工强钠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理工强钠)的中试车间内,黑色粉末正源源不断地产出。这看似普通的粉末,是钠电池的核心——正极材料。它的规模化生产,承载着“90后”博士后胡平的一个宏大愿景:当这黑色粉末的规模累计达到百万吨,将有望撬动数千亿元市场份额。

    在“楚材聚汉、共建支点”行动的支撑下,通过“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精准赋能,理工强钠这艘初创之舟得以快速起航。短短一年多时间,企业已展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千吨级产线今年内将落地,而且拿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光谷瞪羚企业”等多项资质,核心项目成功入选博士后“揭榜领题”资助名单,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 瞄准锂电成本痛点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关键一跃”

    在新能源产业迭代升级的浪潮中,钠电池以其显著的成本优势和安全性,正成为锂电池之外的重要补充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胡平,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毅然从实验室的潜心研究转向创业的广阔天地,在武汉创立了理工强钠新能源科技公司。

    胡平是河南人,在武汉理工大学纳米重点实验室攻读材料工程时,导师带领他和同学们从钠电池、钾电池两个方向各孕育出一支创业团队,胡平正是钠电池研发的核心骨干。

    胡平介绍:“钠元素资源丰富,原料成本仅5000—6000元/吨。”而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目前在7万元/吨以上,市场对低成本钠电技术的需求很迫切。

    当普朗克创投主动上门接触,加上武汉鼓励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东风,胡平心中的创业火种被点燃。“在武汉创业,不仅有母校的科研土壤,更有这座城市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有力支持。”理工强钠应运而生,三家投资平台合计注入1100万元启动资金,一条钠电池正极材料中试线迅速搭建起来。

    在理工强钠的生产线上,葡萄糖颗粒、铁源、钠源等形态各异的原材料,经过精准配比、高温反应、研磨提纯等多道精密工艺后,最终转化为细腻的黑色粉末——钠电池正极材料。胡平指着成品介绍:“它能适配观光车、二轮电动车,更能满足续航里程300—400公里的新能源乘用车需求,为不同层级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提供低成本、高稳定性的能源解决方案。”

    ■ 掺锰技术降本增效

    后起之秀率先实现产业化突破

    从科研人员转型企业创始人,胡平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工业量产中平衡成本与性能。“实验室追求极致性能,用的是高纯度原料做研发。但作为企业,必须‘降本增效’,找到市场接受的最优解。”胡平坦言,其中的平衡艺术极具挑战。

    为此,研发团队化身“配方师”,历时半年,在无数次更换配方、调整烧结温度的实验筛选中,锁定了磷酸钒钠、磷酸锰钒钠等5种高性能低成本原料。

    “行业内能同时实现‘快充、低成本、长循环’的企业凤毛麟角,这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胡平充满信心地介绍。理工强钠的三大核心技术——电池性能原位检测技术、电子/离子双连续传导技术、多活性位点协同设计策略,如同精密的“调节器”,特别是掺锰技术成为降本增效的“神来之笔”。

    以正极材料磷酸钒钠为例,原始配方成本约4万元/吨。胡平团队通过反复调试,创新性掺入锰元素,不仅将成本成功降至2.8万元/吨,还显著提升了材料安全性。

    “有同行布局更早,但在‘锰元素掺杂的配方与工艺’这一关键坎上,我们作为后起之秀,已率先实现了产业化突破。”胡平补充道,目前,理工强钠的产品已向多氟多等四家电池企业稳定送样,另有八家企业在密切对接,市场反馈积极。

    当然,攀登之路并非坦途。胡平也坦言,在对接某电池大厂时,对方对钠电池容量、电压、循环稳定性的“三兼顾”要求极为严苛,“我们目前的关键性能指标距离行业顶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这正是我们全力攻关的方向。一旦突破,钠电池替代锂电池市场的50%、撬动数千亿元规模的新兴市场将不再是梦想。”

    ■ 在汉发展有底气

    冲刺全球钠电池材料主流供应商

    “钠电池、铅酸、锂电池将在市场中长期共存。我们的目标,是做大做强钠电池产业,让武汉生产的钠电材料闪耀全球。”胡平对行业前景和自身定位有着清晰的判断。

    选择在武汉创业,胡平有着多重考量:“武汉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沃土。‘楚材聚汉、共建支点’的浓厚氛围,让这里成为青年创业者扎根的理想之地。”

    创业路上,理工强钠获得了包括武汉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大学生‘英雄杯’创新创业大赛奖励等在内的累计超百万元资金支持。“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礼包,如同及时雨,有效降低了初创期的运营压力,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胡平感慨道,“而且,背靠武汉高校,我们能便捷地招募到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势,是我们在汉发展的重要底气。”

    依托与母校实验室的紧密联动,理工强钠加速人才优势转化,保持着旺盛的创新活力,每周都有技术迭代成果。下一步,团队还将拓展硬碳负极、电解液等钠电池关键环节研究,构建更完整的技术“护城河”。

    理工强钠愿景宏大:剑指十万吨产能,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成为全球钠电池材料主流供应商。“全球目前还没有一家纯粹做钠电的上市公司。”胡平信心十足,“这既是挑战,更是属于先行者的巨大机遇。钠电池在AI计算、风光电储能、工业储能等领域都有广阔空间。”

    胡平和他团队的奋斗故事,是江城武汉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青年人才勇闯科技前沿、引领产业变革的生动缩影。随着更多像胡平这样的青年才俊会聚武汉、大展身手,持续将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必将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注入更为澎湃的青春力量。他们的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份订单增长,都在共同谱写这座城市“事业旺、产业兴”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