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 钻山探海

大国重器多空间维度实现突破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0日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明显成效。在国新办9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

    ■ 一批标志性大国重器

    实现重大突破

    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实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重大突破,在推动强国建设方面,上天入地、钻山探海,大国重器多空间维度实现了突破。

    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累计交付2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过300万人次;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已经取得了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预计年底前将有3架飞机交付使用;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九号仅用了3个小时就完成了太空的物资闪送;“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的深度胜利完成了钻探,“沧渊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在各重大建设工程中不断刷新工程掘进纪录。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自商业首航以来至今已经运营了140余个航次,接待中外旅客超过53万人次;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经正式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到1.1万米,助力我国科学家探索深海奥秘。

    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从人间烟火到生命守护,大国重器稳稳支撑美好生活。新型农机装备筑牢当代粮食安全屏障。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就能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度提高了夏收秋收的效率。电力装备充分保障能源的安全供应。单台大型风电机组每转一圈,就够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的用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可以满足上千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先进轨道交通普惠大众便利出行,复兴号CR450动车投入使用以后,运营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两个半小时。高端医疗装备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为患者减轻了创伤痛苦。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继续统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持续性、系统性地布局攻关任务,加快建设供需适配、优质高效的重大技术装备体系,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取得更多的优异成绩。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连续10年全球第一

    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4%提升到去年的40.9%。去年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层面接续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行业企业加大投入,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性能。比如,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但寿命却提高40%,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等。

    “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说高端制程车用大算力芯片还有短板,比如说产业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辛国斌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

    全球占比超50%

    会上介绍,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据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介绍,2020年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位列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都占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李乐成表示,我国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坚持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

    综合新华社、央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