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一角。

文化艺术节之经典讲堂。

科技赋能——智慧教室。

师徒结对仪式。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在于紧跟时代深化改革,更在于锻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武汉市黄陂区第七中学(简称“黄陂七中”)以新高考改革为契机,锚定“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双目标,一方面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破解传统教育痛点;另一方面深耕教师队伍建设,以“青蓝工程”与骨干引领筑牢根基。如今的黄陂七中,课堂焕新、师生共进、科技赋能,不仅实现高考成绩跨越式提升,更走出“以改革促发展、以队伍强质量”的育人之路,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从“三主三步”激活课堂到数字化赋能,从“青蓝工程”传情到骨干引领,黄陂七中以改革破局、以队伍强基,成为学生成长乐园、教师发展舞台、区域教育标杆。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改革、建强队伍,破解育人难题,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武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七中力量”。
■ 三维破局 构建高质量育人新生态
面对新高考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及传统教学“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学、资源不均”等难题,黄陂七中从教学模式、主题活动、数字化转型三维发力,重构教学逻辑,激活育人活力。
校长丁敏介绍,为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学校独创“三主三步”教学模式。“三主”明确“以学生为主体、以主要问题为导向、以实现目标为目的”,让教学聚焦学生需求;“三步”构建“问题提出—问题解疑—问题拓展”闭环,推动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模式落地中,学校坚持科学推进:一是分层教学,依学情制定个性化目标,确保不同层次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二是“以点带面”推广,先由骨干教师组建试点班,总结经验后全校铺开,避免盲目推进;三是数据跟踪,通过课堂反馈、作业质量、考试成绩动态调整策略,精准解决问题。
改革成效显著,教师专业能力大幅提升。近一年52名教师获市级以上奖项,肖绪文《例谈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置》获省级论文一等奖,赵冬《新高考标点符号主观题专题复习》课件获市级一等奖,口碑持续向好。
■ 师生深耕 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围绕“师生共成长”目标,学校常态化开展系列活动,构建“教—学—研—践”体系。
学生层面:“桌面清理行动”培养良好习惯,优秀作业评比以榜样带动书写质量提升;英语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学科竞赛全年覆盖超1000人次,多名学生获区级以上奖项;依托读书日、科技周、文化节开展社团活动,强化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如在2024年第39届楚才作文比赛中,黄陂七中有9人获奖,为全区获奖人次最高的学校,其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获奖39人次。
教师层面:“教师风采展示月”通过基本功大赛、师德演讲、公开课展专业素养;优秀论文、教学设计评比收稿300余件,推动教研深化;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促进交流共进。如在市区2024年教育教学“四优”评选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其中,荣获市级一等奖3人次; 荣获市区级二等奖10人次; 荣获市区级三等奖9人次。在2024年省级精品课遴选中,取得了历史性的好成绩,王幻、夏凡、杨柳等3位教师报送的3个课程,被评为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其中,王幻老师的精品课还被推荐参加部级精品课遴选。
活动带动显著成长:学生课堂参与度从65%升至90%,综合素质评价优秀率增长18%;教师形成“以研促教、以教促学”良性循环,学校获评“市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
■ 科技赋能 打造精准育人格局
校长丁敏介绍,为破解资源不均难题,学校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一人一张课表”愿景。一是接入“武汉教育云资源平台”,提供海量课程、教案资源;二是引入智学网、好分数等平台,建智能题库,借大数据定位学生知识薄弱点,实现“因材施教”;三是投建“个性化学习长廊”,配6台终端,支持自主学习与线上心理辅导;四是与襄阳四中合作“云校班”,通过“同步双师课堂”共享优质师资,开展跨校教研46次。
学校转型成效突出。98%教师能熟练运用智能平台教学、分析学情;学生作业批改时间缩短40%,反馈更及时;学校形成“资源共享、精准教学、自主学习”数字化生态,获评“市级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学校”。
■ 薪火相传 凝聚教育发展动能
“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黄陂七中以“青蓝工程”传帮带与骨干教师引领为抓手,让“坚守初心、深耕育人”成为教师共识。为助力青年教师角色转变,学校实施“青蓝工程”,为每位青年教师指派骨干导师,实现“一对一”指导。
结对仪式上,党总支书记黄明华强调:“‘青蓝工程’要传递教育初心,让敬业精神代代传”;分管教学的负责人徐威明确师徒职责,导师“带师德、带师能、带师魂”,青年教师“虚心学、用心悟、尽心做”。校领导为导师颁发聘书,青年教师献花致敬。导师代表肖绪文承诺:“毫无保留分享经验,助力青年教师成中坚”;青年教师代表李彪表态:“以师傅为榜样,为学校增光。”
如今,“青蓝工程”成为成长“加速器”,青年教师快速掌握教学、管理技巧,不少人入职1~2年独当一面,部分获区级教学奖项,导师亦实现“教学相长”。如青年教师郭雅梦,在“武汉好课堂”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现场比赛活动中荣获市级三等奖,她迅速成长为学校生物学科骨干教师。
■ 匠心坚守 彰显教育担当使命
学校一批骨干教师深耕一线,以坚守诠释责任,成为教师标杆。从教37年的肖绪文老师,始终深耕地理教学,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学前沿理论,将“自主探究”引入课堂,用多媒体让知识更直观。教学中“因材施教”,课后分层辅导,所带班级成绩列全校、全区同类学校前茅,指导学生获全国地理奥赛奖,本人多次获评“优秀指导教师”。作为备课组长,他组织集体备课、带头制课件、开公开课,带动组内“比学赶超”;指导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大学实习生20余人次,助力青年教师欧阳如珊获区级教学比武一、二等奖,践行“传帮带”责任。
深耕教育一线的陈德安老师是教务主任,且连续26年当班主任。即便患病手术后,他仍迅速返岗,直言“放不下学生”。班级管理中,他“分层管理、民主治班”,通过谈心、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所带班级多次获评校、区、市级先进班集体;2024届高考中,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助学校再创辉煌。他个人考核连年优秀,获武汉市事业单位记功奖章及“黄陂区优秀教师”“黄陂区师德标兵”“武汉市百优班主任”等荣誉,却谦逊表示:“荣誉是动力,学生需要,我就坚守。”
出身教育世家的陈亮老师,则是青年教师中的优秀代表。2008年毕业后,他返乡任教,17年坚守数学教学岗位。他钻研新教材、新高考,将“理性思维培养”融入课堂,论文和赛课多次获市区一等奖。2025年参与脚本制作的数字化教学专题片,入选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湖北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纪实专题片展播。2020年,创新“微课+空中课堂+抖音直播”模式保障教学,被评为区“空中课堂”在线教学先进工作者;2022年线上线下切换自如,所带班级2023届高考成绩优异,被评为区“优秀备课组长”,荣获第四届区“印象教师”称号。作为党员,他认真履职,参与社区下沉,获“黄陂区优秀党员”称号,2023年被武汉市人社局记功。他常说:“做‘四有’好老师,是我永远的目标。”
(撰文:刘卫平 肖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