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向绿向新,绿色生产力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
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岚图工厂里,935台工业机器人高效协同,118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2025年上半年,武汉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激增84.3%。
在光谷,智元科技布局了年产千台级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带动本地芯片、传感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黄陂临空产业园,精工控股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线瞄准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市场,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
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7%,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超级引擎”。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武汉正在通过动能转换、产业焕新,让绿色转型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让绿色生产力激活经济“一池春水”。
走进武昌沙湖畔的中碳登大厦碳交易大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最新交易数据不断跳动:9月10日,单日成交量134.8万吨,成交均价62.86元/吨。
自2021年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落户以来,武汉就成为全国碳交易“数据心脏”。今年,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加入,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账户由2200家增至3700余家,覆盖全国六成工业碳排放。
与此同时,武汉的传统产业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进化”,技术改造、智能化升级和清洁生产让“老树”发“新芽”。
长江之上,一支特殊的“创新船队”引人注目:全球最大的纯电池动力船“长江三峡1”号、长江首艘130米液化天然气(LNG)动力散货船、中国首艘入级中国船级社的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长江首艘纯甲醇动力船“长航货运006”轮……它们使用氢燃料、液化天然气、甲醇、电能等清洁能源,大幅减少碳排放。
华电湖北武昌热电分公司,从百年前的燃煤锅炉一路升级到如今“吃”上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并将余热用于城市供暖,每年为武汉减少碳排放超10万吨。
武钢的200万吨钢渣,替代传统砂石料铺路,让路面更耐用、更抗滑、成本更低,工业“包袱”成了“香饽饽”。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自主研发的第五代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让钢铁厂的低热值煤气得到高效利用。这一技术应用于国内外近200个项目,年发电量18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减少碳排放超亿吨。
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以低碳循环发展提升生态颜值,武汉正努力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让绿色转型提升的“含绿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含金量”。
■ 护绿成风,低碳生活时尚汇聚市民“绿色财富”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武汉正在让绿色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让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在武汉,坐公交、搭地铁、骑单车,甚至正确扔垃圾,这些日常小事正悄悄累积成一笔笔“绿色存款”。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名叫“武碳江湖”的小程序。自2023年6月上线以来,已有超过183万名市民用它记录低碳足迹。
武汉创新推出“碳普惠+消费金融”模式,将“双碳”目标装进手机里,融入市民“指尖”生活。
“武碳江湖”平台与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实现数据共享,推出“碳抵贷”功能——市民用减排量兑换消费红包或抵扣贷款利息。市民魏女士就用118公斤减排量抵扣了236元银行贷款利息,环保行为变成了看得见的实惠。
更关键的是,武汉率先打通了“个人减排,企业买单”的碳普惠消纳渠道,将个人减排量纳入碳市场抵销机制,形成激励闭环。2024年底,两笔共计2000吨碳普惠减排量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完成交易,获得碳收益8.7万元,成为国内首笔“兑现”的个人碳普惠减排量交易。
27岁的刘剑是“武碳江湖”忠实用户,每天骑车上下班的里程都被自动换算成碳减排量。他选择将部分减排量捐出,支持武汉马拉松、“长江有鱼”等公益活动。“朋友们也这么做,感觉是件很时尚的事。”
为了承接这份爱心,武汉推出“碳中和众筹”模式,助力武汉马拉松、中碳登大厦、两湖论坛乃至市民婚礼等16项活动达成“零碳”目标。
2023年,通过“众筹”亲友的碳普惠减排量,一对武汉新人慎昂、李仪举办了拥有武汉首份“婚礼碳中和证书”的特别婚礼。
在武汉,捐出碳减排量助力公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低碳生活正从个人选择汇聚成城市风尚、生活日常,成为这座滨江之城最为动人的日常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