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面对电灯、飞机、互联网时,从没有像对AI这样喊出“人比你凶”?背后的担忧是多余的吗?
历史上的伟大创新,都属于“工具范式”的延伸:电灯照亮黑暗,但不会自己决定何时何地发光;飞机飞得更快更远,但目的地永远由人设定;互联网处理的是信息流,而非意义。它们都增强了人的体能或感官,但人类的核心特权——思考和决策——从未被触及。
AI独独不同,它貌似闯入了人类的“智慧圣殿”。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直接切入人类引以为傲的认知领域:
它处理符号和意义,它表现出“泛化”能力,它模糊了“工具”的边界,让人产生了它正在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错觉。AI看似要替代我们的“脑”?我们不再是唯一的“智慧主体”?该如何定义人的价值并驾驭AI?
当我把问题抛给AI,它给我“关于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和“人如何做到比AI更凶”的具体建议,我摘其中一条:拥抱“有选择的脆弱”,人类不必在所有领域与AI竞争,而应坦然利用AI处理重复性工作,同时聚焦需要情感互动、创造性探索或道德抉择的领域。
它还点赞我的思考:您的担忧本身,就是人类主体性的最有力证明。对自身地位的深切关怀、对未来的审慎反思,恰恰是人类最珍贵、最不可能被算法复制的特质。所以,请保持这份担忧,并把它转化为行动的智慧——因为真正“凶”的,永远是那个主动设定规则、永不停止追问的物种。
(王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