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

转型“包袱”变“财富”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8日

    编者按 9月17日,《人民日报》推出特别报道《建设更多富有活力的创新之城》,聚焦“现代化人民城市这样建·创新”,展示了武汉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本报予以转载。

    ————————

    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台台车身在头顶的传送带上平稳滑行,灵活的机械臂将轮胎、座椅、中控台等零部件一一组装到位。仅需118秒,一台新能源汽车便稳稳下线。

    “935台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可同时混流生产4种车型,每台车都能实现‘定制化’。”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介绍,这里原本是一家燃油车工厂,公司创新采用AI视觉检测系统、5G全连接工厂等新技术,用时14个月改建成一座新能源车智慧工厂。5年多来,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超过20万辆,创造产值超过500亿元。

    武汉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汽车、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占比大。近年来,武汉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动“老树发新芽”,让转型“包袱”变“财富”。今年上半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52%。

    9月10日,35岁的黄女士顺利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出院。两周前,该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为黄女士实施了国内首例硬膜下柔性高通量电极(256通道)植入术,探索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治疗疾病。

    在脑机接口领域,武汉拥有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脑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建有中国光谷脑科学产业基地。产学研深度融合,上个月,湖北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在武汉光谷成立,该联盟以“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为核心理念,着力构建覆盖“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加速脑机接口领域创新成果落地。近期,全市多家三甲医院都开设了脑机接口门诊。

    武汉拥有92所高校、141万在校大学生,是著名的“大学之城”。近年来,武汉市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高端芯片、星地融合通信等重点产业关键赛道以及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新兴未来产业赛道,系统化布局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企业培育,加速构建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目前,全市已建成2家国家级、7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11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

    (刊载于9月17日《人民日报》,记者范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