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攻坚 企业年收即将破千万元

创业团队靠探伤设备探出新路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8日

    长江日报讯(记者秦璟 通讯员王娜)10年前,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把投入几十万元研发的新设备拿给客户免费试用,在一条几乎“无人”的赛道上摸索经验。10年后,这家企业拿下国内近10家上市公司的订单。

    9月17日,位于江岸区的武汉市海维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维鑫),一台专门用来给轮胎帘子布探伤的设备完成调试,即将发往一家泰国企业。这台设备能够在每秒前进2米的布料上检测出仅有0.2毫米长的细小损伤或瑕疵。

    “检测合格的布料会用在轮胎内部,它是防止爆胎的关键材料。轮胎帘子布生产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细分领域,国内从事这类特种布料生产的大型企业只有约10家,基本都是上市企业。这些企业用的都是我们的检测设备。”海维鑫负责人熊勇嘉介绍。

    在使用探伤设备之前,国内许多轮胎帘子布生产商靠工人用肉眼识别布料损伤,少数大型企业使用国外探伤设备,不仅一台设备就要100多万元,每年还要另聘专家停产检修。

    2015年,成立不到一年的海维鑫在轮胎帘子布工厂发现这个几乎无人涉足的赛道,想要抓住难得的业务机会。

    赛道之所以如此“空旷”,是因为研发难度很大。布料不像金属或薄膜,它本身就有许多缝隙,要在这些缝隙里识别出细小的损伤,就如同在白纸上识别出涂改液的痕迹。在没有任何布料检测经验的情况下,海维鑫的技术团队从零构思一套“帘子布检测算法”,前后筹资投入了几十万元,花半年时间做出了初代设备。这基本上用掉了海维鑫当时的全部资金。

    初代设备研发出来后,熊勇嘉没有急着交付拿回款,而是先给客户免费用。团队24小时响应,除了随时解决客户反映的问题,熊勇嘉更想尝试把技术“突破到底”。

    “设备到产线上时,我们发现镜头型号不合适,拍下来的图像变形,容易识别错误。研发团队把能买到的工业镜头都试了一遍,选出最合适的一款换到样机上。”熊勇嘉说,“那时有研究资料显示,这类设备可能只能检测出60%的布料损伤,但我们一直优化,最后做到了95%以上。”

    经过9个月的磨合,客户直接买下了这台初代设备,这笔订单也让海维鑫成功打开了轮胎帘子布探伤的市场。2018年,一家韩国企业因未能检测出布料损伤,几千吨布料被整批退货。企业主动找到海维鑫,购置设备一直用到现在。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成熟,设备自我学习能力更强了,已经能检测出99%以上的损伤。”熊勇嘉说。依托当初积累下的技术,海维鑫陆续开拓薄膜探伤、印刷品探伤等业务,预计今年营收突破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