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当下,长江文化艺术季火热进行,湖北“超级文旅日”又劲爆来袭,精彩纷呈的活动在武汉上演,让广大市民游客触摸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脉动。
文旅产业如何做强、做大,做成支柱产业?那种“吸引人流、强化消费”的思路或许一时有用,未必能够长久。如今,人们的旅游需求远不止“到此一游”,而是通过旅行感知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方式。旅游是“具身性”、沉浸式的,当人们登临黄鹤楼,欣赏凤舞九天;漫步琴台龟山,品鉴高山流水;徜徉历史街区,瞻仰革命遗址、体悟英雄精神……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心灵触动和精神满足,才会完成一次高质量的文旅活动,旅游、消费因之有了根基,得到赋能。
文化的生命力从哪里来?如何实现文旅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阐释过方法论:“就是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抓好人无我有的东西。”人无我有,即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比如,展现荆楚文化神韵,展示长江文明精髓,弘扬红色历史文化,洋溢城市英雄气概,这些都是武汉的“人无我有”、独特魅力。做好文旅融合,不只关乎经济增长,旅游本身要“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从文化出发,落脚在文化,“文旅+”就有了深厚的土壤。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要扎根一方水土,要有浓郁的城市文化和特色。荆楚文化、长江文明、大江大湖、知音黄鹤、红色热土,这些禀赋本身就是世界级的,我们要做的是立足文化根底,推动文旅融合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