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学生正在进行篮球对抗赛。
长江日报记者魏杰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魏杰 刘嘉)9月28日上午8时许,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篮球场上,七年级(3)班的学生们正在上体育课,体育组篮球老师王嘉晨带领大家拉伸、跑跳、运球、投篮,以运动开启全新的一天。从去年秋季开始,该校七年级新生执行新课表,每周体育课由3节增至5节,每天都有一节。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训练前,学生们要测身高、体重、肺活量,再通过折返跑测敏捷性。运球时,大家用弹力带制造阻力强化手腕控制力,并采用“间歇跑+定点投篮”训练耐力。王嘉晨随身带着小本子,记下大家运球失误的次数、投篮命中率。
七年级(3)班的董尚贤和同学们进行着篮球3对3对抗训练,王嘉晨时不时跑到场边提醒他们注意技术要领。“我读小学时就喜欢打篮球,现在每天的体育课都有时间打篮球,这种感觉很好。”董尚贤说,他的折返跑比以前快了2秒,投篮命中率从30%提高到55%,在3对3对抗训练中的主动传球和团队配合也越来越好。
记者翻看该校体育课表,课程包括田径、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啦啦操、排球等十几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体育老师负责,目前共有11名体育老师。此外,大课间在跑操的基础上增添了室内操、韵律操等共性项目和篮球对抗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个性化项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体育课增加,语文课、数学课则相应减少,每周各6节。该校体育组组长江金说,体育组正在探究“体育+英语”“体育+数学”等跨学科教学模式,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寻找新途径。
该校党总支书记覃武彬介绍,学校搬至新校区后,体育场馆占地比例达到70%以上,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场馆完善,充足的运动空间为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定期对体育老师进行技能考核,提高课程质量并优化课程,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选择,力争让每名学生学会一至两项体育技能。
今年5月,该校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新一轮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平均优良率超过40%,个别班级达到50%,呈逐年上升趋势。八年级(8)班的“尖子生”王文谦刚进校时是个小胖墩,每天一节体育课特别是大课间1000米跑让他叫苦不迭。王文谦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每天在学校跑步、跳绳、踢球,现在能顺利完成2000米跑,不仅变瘦了,个子也长高了。“我希望他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校方提供的资料显示,王文谦刚进校时的体测总成绩为42.8分,最新总成绩提高到78分;1000米跑初始成绩为6分12秒,最新成绩为4分0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