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走廊吸引游客驻足。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实习生叶之懿 刘祖慧 通讯员李璇
国庆中秋长假第二天,武汉黄鹤楼公园游人如织。长江日报记者探访发现,千古名楼正以数字技术为笔,勾勒出文旅融合的新图景——诗句在光影中流转、“机器臂”打出黄鹤楼激光书签、古诗被“唤醒”……多元场景引来众多游客沉浸式体验。
黄鹤楼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了黄鹤楼1800余年深厚历史积淀,诗词走廊内,传统书法作品与多媒体屏幕交相辉映,串联起历代文人墨客为黄鹤楼创作的千古名篇,如崔颢、李白、岳飞等900多位诗词家留下近1500首诗词,尽显“中华第一诗楼”的深厚底蕴。光影之中,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等诗句在光影中流转,仿佛将游客带入诗词的时空长廊。
三屏联动的多幕戏影厅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多场景沉浸式互动体验让黄鹤楼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游客心中。AI互动联诗屏前,来自珠海的一家三口正兴致勃勃地“联诗”:“我平时就喜欢古诗词,这个AI联诗特别有意思,不仅能检验自己的诗词储备,还能学到新的知识,感觉和黄鹤楼的文化氛围特别搭。”
来自仙桃的胡先生和他的家人触摸着可360度旋转宋、清两代“电子版黄鹤楼”,身临其境感受到黄鹤楼的演变历程。胡先生说,“这个3D模型让我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黄鹤楼建筑构造特点”。
在黄鹤楼文化展示馆,刚刚上新的激光书签定制打印机前围满了游客。“听说这个激光文创书签昨天上线,我赶紧来试试,想把黄鹤楼的美景带回家。”游客王女士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定制激光文创书签,不到三分钟时间,就即时生成黄鹤楼激光书签。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段先生带着孩子来参观后,下单定制了一张黄鹤楼激光书签,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孩子对机器臂非常好奇,看到打印的过程觉得很有意思。书签也十分有纪念意义,看见就会想起这次美好的武汉之行。”段先生说。
在黄鹤楼园区内,诗碑廊吸引不少游客拿着手机围着石碑扫码。原来,每幅诗画作品和诗词旁都有二维码,游客扫码后就能查看诗句解析。古老的诗词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再次“活”了起来。
从数字模型到AI互动,从激光文创到扫码读诗,这个国庆假期,黄鹤楼以“数字新生”的姿态,让千年文脉焕发新活力,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文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