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中华文化瑰宝穿越时空

人工智能拼图让甲骨文“开口说话”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04日

    在近期青海尕日塘秦刻石鉴定过程中,高精度信息增强、微痕分析等手段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

    近年来,前沿科技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各环节,科技不仅突破了诸多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可能”,更成为破解历史悬案的“金钥匙”。

    ■ X光透射与平板CT

    精准归位2582颗珠饰

    在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有一支“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工作就是拼图,不过拼接的是3000多年前的文化拼图——甲骨文,工具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释读甲骨文是甲骨学研究的核心,而“甲骨缀合”也就是拼接甲骨。从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已发现的甲骨大约有16万片,但已经缀合的不到7000组。

    团队负责人张展博士主要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他介绍,要从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中寻找并拼出完整的一块,绝非易事。经过几百个日夜的潜心攻关,张展和团队利用边缘等距离拼接算法、深度拼接模型等技术,最终研发出了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甲骨碎片。其中一对还发现了3000多年前商代的一次日食记载。

    拼接不易,拼完之后,研究上面的文字更是难上加难。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单字有大约4500个,无数中外学者倾心研究上百年,仍有大约3000个字尚未破解。

    眼下,张展他们正向更难的甲骨文字形结构AI匹配识别,以及甲骨文词性推理考释发起攻关。

    多学科交叉融合碰撞出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火花——

    如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的唐吐蕃时期王冠,修复时运用X光透射与平板CT,精准归位2582颗珠饰,使其重现华光。

    ■ 实验室考古

    数月清理出汉代鱼鳞甲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工作者常常遇到一些出土后容易发生变化的遗存,怎么办?实验室考古正好大显身手。何谓实验室考古?简单说来,就是把那些脆弱的遗存连土层一起“打包”,在实验室里进行文物提取、信息采集和应急保护等研究。

    江西海昏侯墓就广泛采用实验室考古的方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介绍,经过在实验室中数月清理,一副罕见的汉代鱼鳞甲出现在人们眼前:铠甲的鱼鳞甲片有6000余片,样式在九种以上,最小的鱼鳞甲片仅有指甲盖大小。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甲片最多、样式复杂、工艺奇特、等级较高的汉代铠甲。杨军说,在实验室中,他们还采用X射线探伤、紫外荧光成像等手段,初步推算出刘贺的身高约173至183厘米。

    无人机航拍结合遥感技术,迅速定位遗址位置;磁法与电阻率成像技术,精准探秘地下未知世界;三维建模与RTK定位技术,实现厘米级高精度,重塑遗址真实面貌。科技如一条金色丝线,贯通考古全链条。

    在三星堆,多学科合作正奋力拨开历史的迷雾。通过多学科合作,古蜀的社会生活正日益清晰。

    科技之光,洞穿历史尘埃,不仅照亮我们“从何处来”的悠远路径,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精度,助力我们更准确地读懂历史深处的脉动。当“硬核科技”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交融,尘封的文明密码正被加速破译。

    据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央视新闻

    本版制图 陈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