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故宫还在“生长”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1日

    20世纪前期拍摄的神武门。

    2025年10月10日拍摄的神武门。

    新华社发

    10月3日,游客在故宫拍照留念。曾是皇家专属的禁苑,如今成了万民可入的文化殿堂。

    新华社发

    2025年10月10日,在世界的目光中,故宫这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院,迎来百岁生日。

    她,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10月10日,晨光熹微,故宫午门外早已有“粉丝”们等候,只为第一时间登上城楼、步入展厅,看“五牛”奋蹄,览“清明”繁景。

    这是令人期盼许久的大展——午门展厅,“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重磅亮相:汇集《五牛图》《清明上河图》、金瓯永固杯等稀世国宝,生动展现故宫博物院从萌芽诞生到曲折成长、从步履维艰到阔步前行、从探寻求索到锐意创新的发展历程,徐徐铺陈一幅“换了人间”的百年画卷。

    ■ 从帝王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院

    一脉文渊,百年传承。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时,故宫博物院在乾清门内举行开幕典礼。会后,清室善后委员会通电各界,宣布故宫博物院成立。

    消息传来,北京城万人空巷,人群如潮水般涌向故宫。

    然而,彼时的故宫,宫殿年久失修、院落蓬蒿满地。博物馆的事业,起步维艰。

    1924年的冬天,北京呵气成霜,点查人员被西北风打得身子直转。他们以组为单位,用最原始的方式查封各宫殿并逐件清点故宫物品。

    这项中国文物史上规模空前的清点登记工作持续至1930年3月,不仅留下了百万件文物的原始档案,更留下了“国宝公有”的精神传统。

    先辈的精神延续百年。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的清理,在1949年前进行了1次;1949年至2010年,共开展了4次。如今,全院文物藏品总数已经精确到个位。195万件(套)文物分为25大类、百余个小类,共同组成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宝库。

    要守护这份国家宝藏,不仅需要心细如尘的管理,有时也要有惊天动地的智勇。

    1933年2月,侵华日军步步紧逼,故宫文物危如累卵。为守护中华文脉,故宫博物院组织动员,将文物分批南迁,开启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次伟大迁徙。

    自华北出发,辗转东南,又西迁至川黔等地。近两万箱南迁文物历程二十余载,行程数万里。新中国成立后,南迁文物分三次北返故宫。

    据统计,1949年至2019年的70年间,故宫博物院累计接待观众4.56亿人次。2024年,接待观众超1760万人次。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认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将昔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区变为平民百姓可以自由参观的场所,将仅供皇帝观赏享用的珍宝,变成全民族的共有财富,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之先,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壮举。

    ■ 从宫廷珍藏到中华文化的殿堂

    故宫博物院西侧,一排朴素的中式平房,内里却大有乾坤。大名鼎鼎的故宫“文物医院”里,“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深入人心。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室、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纺织品修护室、古书画修护室……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文物医院”,100多名文物修复领域的专家在此“望闻问切”“治病会诊”。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各类传统手工技艺顶尖人才汇聚故宫,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传承人,至今已形成较为整齐的传承梯队。

    如果说花几个月时间修复一件器物考验的是匠心,那么修缮古建筑则需要以十年、二十年为计的恒心。

    不久前,修缮后的宁寿宫花园再度迎客。

    装饰枕绣品由30多名刺绣艺人用1年多时间完成,花园整体烫样由40位工作人员历时2年制作,修复倦勤斋里的通景画耗时3年多……面积不大的花园,整整修了25年。

    养心殿修缮用时10年、“故宫整体维修工程”耗费18年、故宫博物院古窑址调查工作持续70多年……时间,不过是故宫人精益求精的注脚。

    迎来百岁生日的故宫博物院,已在奋斗中结下累累硕果。

    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每年完成保护修复文物300余件,承担各项科研课题30余项。超过100万件(套)的文物和古建筑得到数字化采集。故宫学方向已毕业与在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百人。2024年,故宫学研究院成立,标志着故宫学完成从理论构建到体系化发展的跨越。

    ■ 从中国的故宫到世界的文化遗产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作为闻名四海的世界文化遗产,亦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展、“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引进了近30个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地区的文物展览,先后组织赴外及港澳台地区文物展览79次,参与境外合作机构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的文物展览29次。

    古老宫墙内,故宫博物院架起了一座座连接世界的文明之桥:创办太和论坛,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积极拓展海外合作考古项目……东方大国的智慧与力量,因文化交流而无远弗届。

    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创意名片,“故宫日历”已连续出版17年,累计发行850余万册。品种近2万款的故宫文创不只是“爆款”产品,更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价值纽带,让静态的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生,在可持续发展中延续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由神武门一路向北,故宫还在“生长”:占地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雏形初现,将在下个百年延续兴旺故宫守护者的薪火。

    担负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沐浴着新征程的惠风和雨,故宫博物院,风华正茂!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