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现在我们很多干部都读书,办公室书不少,学习笔记记了很多,但有时候效果并不明显,干事劲头和创新能力改善不大。
问题很可能出在“读”和“用”分家了。书,特别是讲理论和政策、讲工作方法的书,真正价值要在使用、运用、利用中被发现。光是眼睛看,书一合就忘记了。真正的“读懂”,要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就像学游泳,把动作要领背得滚瓜烂熟,不下水还是学不会,读书也同理。学了一些理论,如果不能联系到工作中去思考,理解就是空的;学了一些他山之石,如果不能在本地去融合转化,那也是纸上谈兵。
反过来,“用”也是一种“读”。在推进任务、化解难题时,我们才会读懂书中的理论是怎么来的、原则具体为什么。比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时,我们就会深刻理解“民生福祉”“治理现代化”的具象意义。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要求我们回头再去翻书、找答案,这样的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印象特别深,理解也特别透。
如果“读”不顾“用”,甚而只是“做样子”,那读书也就成了形式。学中干、干中学,要真正把书本知识从纸上走到事里,“读薄”“读活”“读透”,读以致用、用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