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遇上创新链

两栋大厦集聚近40家绿色船舶产业链企业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2日

    □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通讯员况昕昀 刘丛坤

    10月21日,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西南角的武汉船舶大厦内,汉理新能(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汉理新能)研发人员与武汉理工大学团队围坐一起,正在讨论新一代甲醇发动机的设计。

    甲醇是可替代柴油作为航运的最佳燃料之一。公司负责人刘义发介绍,汉理新能已获得山东等地不少企业的甲醇发动机组订单。来自武汉的这颗新能源船舶“绿色心脏”,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 武汉船舶大厦:

    16家入驻企业涵盖产业链上下游

    武汉船舶大厦由中咨集团、中交建筑集团联合体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今年5月投用,目前已吸引16家绿色船舶产业链企业入驻。

    “武汉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高校之一,拥有10个相关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武汉中交协同创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勇介绍,武汉船舶大厦重点承载了船舶产业链集聚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成果转化功能。

    据介绍,目前入驻大厦的16家企业大多为“武理系”,其中既有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的成果转化项目,也有校友创办并与母校建立长期科研合作的企业,涵盖船舶研发设计、核心配套、智能导航、船员培训等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上下游。

    10月14日,第三届湖北省船舶设计大赛在武汉船舶大厦举办,大赛以“绿色引领·智能驱动”为主题,聚焦绿色智能游艇设计与绿色智能船舶工程装备设计两大赛道,旨在推动形成一批可落地、能推广、有实效的技术方案,为湖北加快构建全国内河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区、助力长江航运绿色转型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与技术支撑。

    数据显示,我国内河运输船舶超10万艘,年碳排放近3000万吨。在“双碳”目标、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内河绿色化、智能化船舶迎来“万亿级”市场机遇。

    ■ 湖北船舶大厦:

    供应链平台入驻超千家产业链企业

    2023年,由湖北港口集团旗下华中港航物流集团联合武汉、宜昌、荆州、黄冈等地共同组建的湖北长江船舶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供应链公司)在武汉揭牌,入驻位于武昌区的湖北船舶大厦。

    “设计带动总装,总装带动配套,串联起一条绿色船舶产业链。”供应链公司董事长许正山说,武汉研发设计资源禀赋,处于产业链的源头,全国超八成绿色智能船舶研发设计出自武汉。

    “作为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我们掌握一手供需信息,致力于搭建连接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桥梁。”许正山介绍,公司打造的船舶供应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入驻超千家产业链企业,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签订新能源船舶订单20艘,签约总金额近2.5亿元。

    “湖北船舶大厦与719所仅一街之隔,研发的便利,加上供应链公司提供的产业链协同服务,已吸引20余家绿色船舶企业集聚周边。”武昌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昌区有武汉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两所船舶领域一级学科重点高校,719所和701所两家国家级船舶专业科研院所,以及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将建成以研发设计为引领、技术创新为支撑、综合应用为业态的绿色智能船舶全产业链。

    今年,湖北中南鹏力海洋探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来汉进行业务交流后,被这里的产业生态所吸引,将研发中心从宜昌迁至湖北船舶大厦。“技术难题过条马路就能快速解决,比电话沟通更高效。”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武汉船舶大厦与湖北船舶大厦将形成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空间,助力武汉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参与采写: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