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
最近,六年级学生小胡的家长反映,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总要靠提醒和催促。孩子感觉学习是为了应付父母,而非自己的事,动力便无从谈起。他在学习中难以保持专注,频繁中断,一会儿去喝点水,一会吃点零食,一会儿翻书包拿东西,注意力时限短,或对学习任务产生畏难情绪。
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是一些家庭的日常。家长们十分困扰,疲于催促监督,孩子也渐渐在被动学习中失去兴趣。怎么推动孩子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持续前行?本期的《你问我答》邀请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教师姜俊,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点燃孩子的学习动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 孩子内心三大心理需求满足
内驱力强的孩子,他们内心有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力量”。他们学习,不是为了父母的高兴,也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是源于内心的三种基本需求: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
自主感:“我的学习我做主。”他们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胜任感:“我能行,我能学会。”他们能从攻克难题和取得进步中获得巨大的满足。
归属感:“我的努力被看见了,被理解了。”他们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而不是有条件的“你考好了我才爱你”。
这样的孩子,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探索和挑战,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成就感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因此,即使遇到困难和挫败,他们内在的发动机依然能提供动力,支撑他们再次尝试,不会轻易放弃。我们需要激发孩子内心的动力,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这种“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呢?从理论到实践,给大家提供三个可操作的策略。
■ 合理设定目标,守护“胜任感”
任务的安排必须与孩子的能力匹配。家长要做“脚手架”,而不是“标准答案库”。当孩子遇到难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他思考:“这个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上次是不是做过一个类似的题目?”“你觉得第一步可以做什么?”当他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突破口时,那份“我能行”的胜任感是任何口头表扬都无法比拟的。
同时,要帮助孩子建立“进步视角”而非“结果视角”。只要看到他相比昨天的进步。“宝贝,昨天这道题你还不会,今天经过练习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进步真了不起!” 这样,孩子才会关注自身成长。
■ 尊重孩子选择,赋予“自主感”
这一点我们要做得更彻底。不仅要让孩子决定“先做语文还是先做数学”,甚至可以和他探讨“如何摘到苹果”。比如,背诵课文,是喜欢大声朗读,还是安静地默记?是画成思维导图来背,还是用录音笔录下来反复听?只要最终目标达成,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允许他选择自己感到舒适和高效的方法。
这背后是对孩子思维方式和学习偏好的尊重。当孩子发现父母信任他的判断,他才会真正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自主学习的内在意识便开始觉醒。
■ 科学鼓励表扬,强化“归属感”与“成就感”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让其感受到,每前进一步,都值得被肯定和表扬。很多家长会夸孩子“真聪明”,但这种基于天赋的表扬其实是有害的,会让孩子害怕挑战,因为挑战失败就意味着“不聪明”。我们应该进行过程性表扬。
我们在表扬的时候,可以描述积极的事实,描述感受,再加一个赞赏词,这样具体的方式,强化孩子哪些地方做得非常棒,强化孩子学习的成就感。例如:今天你自己计划在晚上8时30分前完成所有学习任务,你还看了半小时课外书籍,妈妈觉得很欣慰,你的学习效率很高,看书的时候很专注!
这样科学的鼓励表扬,具体而真诚,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而被肯定,从而将外在的表扬内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他会觉得,我的努力被看见了,我的父母理解我、支持我,这种牢固的归属感是他敢于面对一切挑战的温暖底气。让孩子学习有内驱力,核心是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掌控力和成就感。
告别“鸡飞狗跳”的家庭闹剧,营造共同成长的和谐,关键在于从外部施压转向内部激发。内驱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一场关于信任、尊重与等待的修行。当我们不再硬推着汽车前行,而是想办法帮他点燃引擎时,你会发现,不仅孩子的学习之路变得轻快而坚定,整个家庭的氛围也会重回温暖与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土壤和最温暖的阳光,静待每一粒种子因内在的力量而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