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围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言协商

深化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

长江日报 2025年11月03日

    青山区冶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向居民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和疾病预防方法。

    近年来,武汉市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扩容,着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分工协作与转诊机制,促进市域医疗资源共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增强了惠民服务能力,提升了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今年,市政协将“深化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列为重点提案,组织开展系列调研走访、专家咨询和专题协商,积极提出对策。10月30日,市政协召开“深化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界别协商会,为助推我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 优化管理体系 完善医联体建设配套政策

    通过将不同层级、类别的医疗机构联合起来,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医联体旨在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医疗服务的协同发展。在此背景下,完善与医联体建设相适应的配套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要健全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市第五医院院长熊涛表示,需进一步健全医联体建设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监管、医院主管”运行机制,优化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他建议,要制定医联体改革任务清单和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医联体建设近期、中期及长期目标,并纳入各责任单位年度重点工作清单,构建权责明晰、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责任体系。

    熊涛认为,要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医联体人财物管理细则,完善医联体人才引进、薪酬管理、医保支付及药品供应政策,助推医联体高效运行。其中,卫健部门制定医联体发展路线图和管理办法;财政部门设立医联体建设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平台、设备共享池建设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人力资源部门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才待遇及“基卫高”职称晋升政策等。

    熊涛还表示,要以互联网医院模式构建智慧型医联体,建设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业务融合的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平台,通过大数据应用和赋能构建区域智慧医联体。建立市级慢病信息管理平台并与市基卫五朵云打通数据连接,推动医疗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共享化,通过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结合,让平台实现更精准的疾病预测、诊断和治疗,便于上级医疗机构指导基层开展健康管理。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黄陂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辜迎春关注了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要在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内实现资源共享、人财物统一管理。”辜迎春提出,建议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在编制使用、人员招聘、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赋予医共体更多自主权,协助各新城区推进人才“区管乡用、乡管村用”工作;市医疗保障局进一步加大区域医共体建设政策上的突破,通过建立基于价值的、符合儿科特点的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调整儿科服务项目定价、设立儿科专项绩效激励以及将预防保健服务纳入支付范围等综合改革,真正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层儿科高质量发展。

    辜迎春还建议,市卫生健康委要加快推进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整合,联合各新城区建立完善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区域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构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远程诊疗、移动医疗服务落实落地,实现“街检查、区诊断、市会诊”。在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配套上给予适当倾斜,加快推进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等在乡村的普及和应用,为群众提供同质化、智能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 健全激励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优质医疗资源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能否真正“下沉”并“扎根”基层。当前,人才从基层向上级医院的“单向流动”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制约了医联体整体效能的发挥。

    “优化医联体内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激励机制为核心,以模式创新为关键,以考核改革为牵引,以基层保障为基础,以职业发展为长远动力,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发展’。”市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汪宏波表示。

    “要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下沉‘吸引力’。”汪宏波认为,要设立“医联体人才流动专项基金”,对下沉人员给予不低于原单位的薪酬补贴,并设置交通、住宿专项补助。推行“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制”,根据下沉时间、任务难度和绩效成果实行市场化薪酬谈判。此外,将基层服务经历作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岗位聘用的必要条件或重要参考,并明确服务时长和质量要求。对在基层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荣誉称号和公开表彰,提升其职业成就感和社会声誉。

    汪宏波还表示,要优化流动模式,提升帮扶“精准度”。推行“团队式”下沉,改变单个专家“单打独斗”的模式,鼓励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包含医疗、护理、管理在内的复合型团队整体下沉,进行“科室对科室”的精准帮扶。建立“导师制”与“师带徒”机制,明确下沉专家的“导师”职责,与基层医生结成“师徒”对子,制定个性化的带教计划,并将徒弟的成长作为导师的核心考核指标。实施“项目制”合作,围绕基层亟须发展的特色专科(如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中医理疗),设立技术帮扶项目。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洪山区洪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陆继红提出,要明确联合培养目标,建议市委组织部、市卫生健康委、市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全面统筹医联体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针对基层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和市属三级医院专家派驻、专科共建、临床带教及远程医疗等合作规范。同时,从基层医疗机构选派青年骨干人才上挂市属三级医院,提升专业能力,助力各区发展特色专科,全面提升基层“全+专”人才队伍素质,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

    陆继红还认为,要加强联合培养力度,搭建全市性的医疗卫生行业多元化交流平台,从市属三级医院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到基层医疗机构挂职,特别是儿科、心脑血管等基层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给予医疗、药学、护理、管理等常年驻守指导,带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同时,设立“医联体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实施骨干人才共育计划,集中培养中青年骨干人才,并定向遴选至新城区,助力新城区乃至全市培养一批学科技术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

    ■ 推进检验结果互认 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轻患者负担、提升就医体验的重要举措。我市自2021年启动全市范围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以来,纳入检验结果互认142项、检查互认293项,8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纳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99家医疗机构可调阅互认数据。目前,医联体内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龚洁建议,要打破信息壁垒,建设统一信息平台。按照全市互认平台的建设标准,医联体各单位开展实现检验数据的互联互通、开展数据治理,确保数据规范、完整、可溯,确保医生调阅时能获得与本院报告同等全面的信息。

    龚洁提出,要强化医联体内的质量管理,保证检验结果的同质化。建立医联体内部统一的质量评价与标准体系,实现医联体内设备、试剂等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按照全市检验结果互认技术要求,定期组织对所有成员单位的实验室进行室间质量评价和室内质控监测。

    龚洁表示,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继续开展基层检验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基层检验科建设提档升级。按照新版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建设标准,根据区域规划,做强一批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医联体内培训和指导,有条件开展的项目尽量在本机构内完成,减少因外送导致的质量问题。

    市政协委员、市第三医院烧伤科一病区主任刘淑华则建议以创面修复医联体模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刘淑华表示,创面修复医联体模式是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如糖尿病足、压力性损伤、静脉性溃疡等)这一医疗难题所提出的高效、系统性解决方案。创面修复医联体模式是指以一家具备强大创面修复能力的核心医院(通常是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联合区域内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乃至护理院、养老院,构建的一个“分层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同质化管理”的协同医疗网络。

    刘淑华举例说,在创面修复医联体模式下,社区医生发现患者出现复杂或恶化的创面,可通过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诊至二级或核心医院。核心医院的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当患者病情稳定,进入以常规换药和康复为主的阶段时,核心医院将患者下转至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策划:市政协研究室、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农工党武汉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