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这凤梨多漂亮!”刘翠娥的脸上,洋溢着如母亲凝视孩子般的自豪。而就在片刻之前,她面对倒伏的稻谷,眉头紧锁。这一忧一喜之间,映照的是她十年创业的艰辛,也折射出中国万千家庭农场在时代浪潮中的坚韧成长。
从上海餐馆老板到黄陂农场主,刘翠娥的身份转变,标志着“农民”正从传统身份走向现代职业。她身上既有乡土中国的质朴,也融入了科技种植与现代经营的智慧。
儿子彭凛的归来,为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位“95后”带着无人机、电商与规范管理的理念,推动农场走向数字化、专业化。他的选择,打破了“农二代不愿回乡”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农业作为职业的新吸引力。
刘翠娥用八年驯化出“凤梨奇迹”,开设“田间课堂”带动乡邻共富,正是科技兴农、产业共融的生动写照。农场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天灾、资金、政策落地等挑战,磨砺出她与农场的韧性。
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的乡村振兴擘画了新蓝图。家庭农场作为新型经营主体,正是国家战略与民间活力交织的产物。当我们思考“谁来种地”时,田野已写下答案:是刘翠娥这样的“铁娘子”,是彭凛这样的“新农青”,是千千万万在土地上寻找价值、实现梦想的普通人。
农业可以是有前景的产业,农民可以是有尊严的职业。刘小丫农场的故事,是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也是一片由信念、智慧与汗水共同浇灌的希望的田野。
(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