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姜胜来 姚坤森
去年此时,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一楼展厅“科创大树”下,总书记面对济济一堂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语重心长道:“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11月5日,顺着“科创大树”旁展板上的这句话指引,“尖刀”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汇报在此举行,集中亮出了湖北自2023年6月立项以来的42项标志性成果,覆盖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与北斗、生命健康五大关键领域。
■ 呼应国家之需
不断攀升光电关键器件技术高点
“上次采访的新品是两年前。不过两年,团队又上新‘海拔’了!”“是啊,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实现更多细分领域的率先突围。”11月5日,现场汇报“超高速混合光子集成芯片”成果的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总经理肖希介绍,2年前,该中心发布首款国产化110GHz电光强度调制器,这次发布又带来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145GHz调制器。
这款火柴盒大小的器件是电、光信号转换的关键“翻译官”,直接决定通信发射端传输质量。4年前,我国仅能生产带宽40GHz以内的电光调制器,高端产品长期被国外垄断,不仅昂贵而且采购困难。肖希团队持续自我加压、极限突破,成功攀上超100GHz技术高点。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一“独树一帜”赛道上,我国正率先实现突破,高端测试测量仪器仪表是关键支撑。
“GHz即吉赫兹,数值越高传输速率越大,我们的指标已超越国际先进水平一倍,硅光互连芯粒的传输速度位居全球第一。”肖希的话语中透着自信。他介绍,近期团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研制出了170GHz的调制器,已经进入“无人区”,后续将继续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特种光纤光缆关键材料已能自主生产,PSPI光刻胶的国产替代率不断提升……一批成果紧盯“国家所需”,心怀“国之大者”谋划,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全力攻坚,切实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突破发展。
■ 直击产业之困
拇指大小的“金睛”“智脑”已上车上路
你开车进了一条长长的隧道,手机信号瞬间消失,以前的导航可能会“乱指路”,显示你还在隧道口,或者偏离车道半米多。
“但搭载的‘高精度多源位姿传感器阵列’就像个‘超级指南针’,哪怕隧道里信号差,也能精准定位。”湖北珞珈实验室承担了“车用环境和状态智能传感器”“尖刀”技术攻关工程项目。湖北珞珈实验室教授、湖北省时空信息与定位导航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郭迟介绍,珞珈实验室针对我国汽车行业在环境理解、导航定位、道路感知等核心传感器技术被“卡脖子”的关键问题,给汽车和公路装了“更敏锐的眼睛”和“更稳定的大脑”,而传感器最小尺寸不过拇指大小。
据介绍,这一“尖刀”技术攻关项目团队研发出全球首个用于乘用车的双光模组,全球多源定位精度最高,建设全球感知规模最大的道路传感网,已在东风猛士等车端开展应用,在湖北省京港澳高速、当枝松高速等5条智慧道路建设项目中得到规模化应用。
湖北珞珈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传感器性能,拓展在新能源汽车、城市智慧交通等更多场景的应用,同时推动技术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助力湖北打造车用传感器产业集群,为我国汽车与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据了解,“尖刀”技术攻关工程聚焦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找准创新突破口,“下游考核上游、应用考核技术、整体考核部件、市场考核产品”,以“用”为导向。
■ 抢占未来之先
首款手术机器人有“灵巧手”
近日,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的湖北省“尖刀”技术攻关工程项目“多模态图像融合主从力感知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及临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图像融合腔镜手术机器人已完成全部临床验证。
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产品能帮助医生“透视”组织内部,同时,团队研发了具备交互感知的多自由度手术器械,让机器人拥有“灵巧手”,可精准复现人手操作。
据介绍,该机器人已在国内顶尖三甲医院完成肝胆、泌外、胃肠、妇科和胸外等典型术式验证,临床试验成功率达100%。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的“汉原1号”是国内首台冷原子商用量子计算机,已获海外订单并实现商用;衷华脑机6.5万通道植入式系统达世界顶级水准,通道数为国际同类产品20倍……“尖刀”技术攻关工程瞄准“未来所向”,围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下好未来“先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