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像研究香水一样研究小龙虾的口味

看武汉新晋品牌二次创新破圈

    这两年,漫步武汉街头,新式餐饮、咖啡茶饮、艺术空间等领域的武汉本土新晋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在武汉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的风口上,趁势扬帆。

    本土新晋品牌正是城市的新鲜血液,带着对城市的热爱,承载着“新汉派基因”,不断探索、创新,为生活注入活力,为城市的影响力打CALL。    

    ■ 用崭新方式输出武汉味儿

    武汉天河机场,“创旅优品”6家门店最近同步亮相,给武汉特产提供了全新场域。精武鸭脖、孝感麻糖、手撕武昌鱼、龙须酥、文创黄鹤楼书签等打包进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登机箱中,“荆楚风味 一箱随行”。非遗剪纸、文创虎座鸟架鼓拼图华容道等产品分门别类,一目了然。

    武昌万象城7楼,真茶屋的百香橙橙格外受欢迎,用料橙子正是来自宜昌的伦晚脐橙。创立于2021年的真茶屋风靡武汉各大高校,目前已拓展80余家门店。

    雪松路上的巴厘龙虾,18年来“活得越来越年轻”,目前门店已遍布武汉。这几年,研发了华南游客喜欢的糖醋小龙虾,华东游客最爱的醉虾,为八方客带来一站式的地道体验。

    “文化是一个城市最大的不动产。”咸安坊同仁里,一席·茶空间创始人舒畅正营造着有“武汉感觉”的艺术空间。在这里,通过美学场所,以茶为载体,提供一种生活方式,让武汉的艺术融入生活,让生活浸入艺术。

    ■ 品牌创始人有股钻劲儿

    新晋品牌的创始人、主理人不断二次创新“武汉元素”,给人们在城市漫游中一个“更爱武汉”的理由。

    “我们通过多年做城市IP的经验来赋能武汉本土品牌的创新,”创旅优品负责人金帝子说,通过二次创新,推动老字号更迭产品、品类、设计等,从而焕发新动能,同时,还会自主研发、设计、落地适合当下南来北往旅客需求的武汉新品牌。比如,将荆楚优品打包好,装进行李箱,随手带走,还推出了缀满武汉元素的特产随手包,装的都是小包装云片糕、鸭脖,让旅客通过一个“文创袋”,将武汉美味、文化传播开去。

    靓靓蒸虾成立了研发团队,像研究香水一样去研究小龙虾的口味、香型,连虾壳的厚薄、虾肉饱满程度都在不断精进。

    真茶屋的创始人谭浪是湖南小伙子,想做一个武汉本土奶茶品牌,去街巷里找“老武汉底蕴”。新店开业以后,一席·茶空间常跟游客交流泡茶要点,给游客留下了武汉“热情、有文化氛围”的好感。

    ■ 武汉新晋品牌稳健“破圈”

    一季度武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6.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其中,商品零售1948.83亿元,增长6.1%;餐饮收入107.37亿元,增长9.2%。

    会花钱的背后,需要品牌实力的支撑。“让武汉本土品牌走得更远,需要全面了解消费者需求,深挖、分析、解锁数据,反馈到上游,推动本土品牌不断迭代,从武汉走向全国。”金帝子建议,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将新晋品牌组织起来进行主题化的头脑风暴,将研发、创意、传播等多维度力量进行集结,搭建城市、品牌与市民对话的桥梁,精进城市品牌。

    不少品牌提出了“稳”的规划。他们认为,若想代表城市的新生力量,需要稳健,精耕细作,不能消耗品牌,更不能消耗城市品牌带来的红利。

    “我们带着对行业、产品的敬畏之心,哪怕口味的微调也要做到极致。”巴厘龙虾副总裁徐颖聪认为,店里的一块可降解环保桌布都代表着城市形象,“我们要有这种责任意识。”

    “我们会精心挑选更多有质感、有匠心的作品,为人们的生活品质、审美不断做加法。”在舒畅看来,城市硬件更新外,软件上可通过艺术人文氛围让大家收获幸福感。

    武汉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品牌与城市相依共生,讲好武汉新晋品牌故事,以新势力来黏合消费者,有助于城市影响力的再提升。当下,新消费需求明显增长,品牌的升级转型尤为迫切,品牌要学会融入年轻人的语境,站在消费者角度讲好品牌故事。通过一个个品牌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推动城市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深厚品牌底蕴兼具创新基因的品牌之都。

    (文/孙珺 尹爽 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