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评论员刘功虎
明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更好地关心关爱儿童,也让儿童在备受关爱中学会关心关爱父母和他人。
对儿童的关爱,不只要提供生活和成长的方便,社会关爱还蕴含着教育的功能,目的是帮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明是非、知荣辱、懂事理,在关爱中懂得关爱,在被温暖以待中懂得对他人温暖,从而在心理和精神上健康成长。城市环境、公共设施等对儿童更加友好,是有这个道理、这个价值在里头。
中国文化讲究关系的相互性,这也反映在儿童的成长中。例如父母关心你,你要怎样体谅父母;例如孩子在社会大家庭中接受教育和成长,长大后要怎样回报社会、贡献社会。这种相互关系体现中国式关系,人不可能离开相互关系“遗世而独立”,从小到大都是如此,这与那些过分强调个人、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最后难免走向“原子化个人”的地方和文化是不一样的。
关爱是一种成长教育。过去有人认为爱是枷锁,认为关心是瞎操心,其实并不是这回事。关爱关心是相互的,家庭、校园和城市、社会对你关爱,你也就能感受这种关爱,并用这种方式来关爱他人。在关爱与被关爱的长期互动中,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走向成熟,渐渐负起责任、扛起担子,成长为“大写的人”。
寓教于爱、言传身教,关爱是一场长幼双向奔赴的建设性对话,是一场漫长却意义丰富的育人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