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2022年10月,集中修缮正式启动。
“从这栋建筑,就看得出贺家兄弟性格一二。”董川说,贺衡夫怡庐共有2栋6个单元,其建筑均用青砖砌筑,反映出贺家兄弟刚毅的性格。
两栋中式建筑的内空高近5米,大尺寸外窗,窗外还装有活动的百叶窗遮挡阳光,使得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怡庐外立面的灰色清水砖还藏着一个小秘密。市民用院现场勘察过程中发现了印有“YTK”字样的汉口铁厂耐火砖以及带有“阜城”字样的清水砖,这是由当时著名的“汉协盛营造厂”的创办人沈祝三,在1913年将德国人的制窑厂接手过来,成立的汉阳“阜城机制砖瓦厂”生产的,“这是极其珍贵的,因此这次修缮充分保留了这些外墙老砖”。
除了建筑外立面,此次修缮还对室内水磨石地面、顶棚花式线条、壁炉造型、楼梯、天井及钢门窗等部位进行了修复。在以“最小干预”原则进行恢复的同时,保留了建筑室内大空间,满足建筑后期功能置入的需求。
■ 面向市民开放
让历史建筑获得新生
长江日报记者在贺衡夫怡庐看到,后门处安装了一部与楼房色调相协调的崭新电梯;在贺衡夫五哥的住宅楼外挑阳台下面,也都是新加固的钢架结构——这就是可识别的“现代构件”。
市民用院项目设计负责人王一介绍,天津路近代建筑群的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建筑构造、材质材料、花式样式原状留存的基础上,新增了部分具备“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的现代性建筑构件和功能空间,如室内外钢楼梯、天井采光窗、室外电梯等。
“这样既可以让历史痕迹最大程度地留存下来,也有利于历史建筑在后期使用中焕发新的生命。”王一说。
在天津路近代建筑群的整体规划中,一定量的现代性建筑构造和建筑体量与历史建筑形成了“冲突”但不“突兀”的空间感受,成为更适合现代人生活使用的公共空间。
“与历史共筑新生,为的是城市更加美好。”市民用院副总经理丁凇介绍,历史建筑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身处现代城市的人们寻找历史记忆的真实纽带。
丁凇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不是创造故事,而是挖掘故事,带动、提升周边街道、片区的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以市场为导向,丰富周边业态和整体功能的提档升级,实现历史建筑的价值最大化,“要通过一个点带动一个片区”。
今后,天津路近代建筑群将吸引文创等丰富业态入驻,由此吸引大批游客和客流量,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以前保护就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但现在随着对城市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每一栋房屋都是一个生命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董川说,从单一保护到现在活化利用,修缮者也在不断地成长学习,也会被建筑本身的故事打动。他说,贺衡夫是一位无私的爱国实业家,一生积极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为人方正质朴、守信重义、济困扶危、慷慨好施,他的事迹值得被铭记。
完成此次修缮,董川认真整理了修缮笔记。他说,如何让历史建筑从不同纬度活起来,最大化展现出自身的文化价值与时代共鸣,还需要去认真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