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寒冷的夜里,机器“嘎嘎”地响,大家一合计说这不是办法,决定顺着生产线从头到尾找原因。找到车头传动齿轮时,水落石出,原来这里的“牙齿”咬合不紧,动力不足导致纱条断裂。
每周一次的设备使用进度会上,鄢芙蓉把情况反映了上去。很快,设备厂来了人,现场测量了尺寸,再来时,带来了全新的“牙齿”。
新的锁紧装置改变了电子原件,加大了动力,看到白纱均匀且笔直的输出,鄢芙蓉松了一口气。
可与新设备的磨合不是一两天的事。半年后,大家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以前用十年都不会侧弯的抓包机轴,现在新设备才用半年,轴就弯了。鄢芙蓉心里烦躁:“这个智能化搞死人!”
抓包机的作用是将平台上的棉花纤维抓起来,再输送至开棉机中。这是棉包进入车间的第一道关键工序,一旦出问题,后面的生产就无法继续。
问题出在哪里?鄢芙蓉和同事们又蹲守在车间里,反复观察,最后发现是平衡铁设计小了,于是一个电话打到位于青岛的生产厂家。设计方也很配合,在很短的时间内带着新配件来到武汉:“感谢你们,为我们的设备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数据。”
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联系厂家解决问题,鄢芙蓉在与新生产线的磨合中,逐渐掌握操作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当她发现通过调整某些参数或者优化工作流程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时,她兴奋不已。
如今,抓棉、开松、除杂、梳理、混棉、牵伸、加捻、输送、卷绕,鄢芙蓉可以熟练地说出这条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全部80套设备的功能及使用方式。还有一连串经常被提问的数字,她也能张口就答——纱锭16万锭、线锭8000锭、气流纺机2040头,织机236台,年产纱线可达16000吨、坯布1800万米……
每当有国内同行来厂里参观,鄢芙蓉就会收到“你真专业”的评价。“专业”二字带给鄢芙蓉深深触动,“以前我们是流水线上的工人,现在也算得上智能工厂里的半个专家了”。
■ 80后纺织女工
“我们还在折腾”
裕大华纺织公司纺纱分厂共有392人,其中女员工281人,年龄跨度从“60后”到“90后”。
年轻一辈的女纺织工里,吴娟娟是优秀代表,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从鄂州农村来的。那时,刚满16岁的我第一次出远门,站在村口,父亲拉着我的手,反复叮嘱,用心做事,吃亏是福”。作为厂里最早接触计算机的80后,吴娟娟很适应工厂智能化的变化,她手握轻小的平板电脑,头戴白色帽子,精神饱满地穿梭在纱厂车间里。
2018年,裕大华整体从亏损转为盈利,营收25亿元、利润4000万元。告别过去“大路货”产品同质化竞争,纱厂的商品也在2019年顺利打入中高端市场。
订单量不断增加,吴娟娟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和她一起增收的还有以前的搬纱工。原来粗纱落纱后,工人们会将一个个粗纱利用背纱工具扛在肩上,再搬到细纱机台使用,120斤一次,一天要来来回回搬送多次。每个背纱工的肩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现在,他们拿上平板,动动手指,就有机器人过来帮忙。
可算是过上舒坦的日子了,可吴娟娟摆摆手,指了指机器上柔软的莱赛尔纤维制成的纱线笑着说:“我们还在折腾!”
原来,厂里正在开发新的绿色面料。
时至今日,裕大华依然敏锐把握市场一线,产品研发推陈出新。此前,纱厂敏锐瞄准莱赛尔市场前景,开发国产天丝(莱赛尔)紧赛纺新品种,利用国产原料取代进口原料,实现产品迭代升级。现在,紧赛纺新品种正批量生产。
“女孩子嘛,都是爱美的,就想穿得好看点。”吴娟娟说,这种紧赛纺新品种就适合做蓬蓬裙,可以很飘逸。
从车间走出来,吴娟娟打开了一把明黄色的遮阳伞,看上去既清爽又时尚。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姑妈来看她,差点没认出来。尘满面、花满头的她在姑妈走后,失落了好一阵子。
现在不一样了,车间里,大包大包都是新疆来的棉花,天然环保,无毒无害。棉花随着机械的加工,变成一根又一根的纱,其间没有任何化学品加入,只有被梳下的少量短纤维和杂质。短纤维可以变成普梳,用来生产低端的纱线。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粉尘、棉籽、杂质也都有专门的机器来收集。“现在我们是绿色工厂,不仅空中没有棉絮,这些在过去直接扔掉的废弃物还能再利用”。吴娟娟说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人也变得“灵醒”了。
2021年,纱厂成功开发出用国产优质细绒棉生产80支高端纱,实现了对进口美棉、澳棉的国产化替代。今年,厂里又在谋划开发玄武岩阻燃纱和新的阻燃面料产品。仍在一线盯生产的吴娟娟很有干劲。她说经常会和前辈们聊天,听她们说过去的故事,知道纺织女工们一路走来的艰辛,所以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环境。
梅剑香在与记者分享完当年的故事后特别笃定,“只要不断创造新供给,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我们纺织女工就能赢得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