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今年4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肝炎报告》,病毒性肝炎是导致全球死亡人数增长的传染病之一,每年大约130万人死亡,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传染性死因。
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如何?应采取哪些防控措施?武汉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制所所长杨小兵、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阮连国详细解读现状、问题、对策。
■ 现状:防治成效显著,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侵犯肝脏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丁、戊五个分型。”杨小兵介绍,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不同,流行特征也不一样。
当前,对社会公众健康影响较大的仍然是乙肝和丙肝,这两种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相似,都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感染后容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肝癌,健康危害和疾病负担很重。丁肝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甲肝、戊肝属于肠道传染病,以“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常发生于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区。
杨小兵介绍,近年来,受益于重点人群筛查、检测、抗病毒治疗、疫苗接种、卫生设施改善以及公众认知水平提高等因素,我国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儿童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和高接种率,使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992年的9.9%下降至2014年的0.3%。与此同时,全人群中乙肝感染发病的年龄逐渐后移,成年人乙肝新发感染成为突出问题。
阮连国介绍,随着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另一方面,自口服小分子抗病毒药物上市以来,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清除丙肝病毒,获得临床治愈,降低丙肝相关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截至2022年底,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费用继续下降,多种丙肝抗病毒药物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从1990年到2020年,我国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
■ 问题:患者存量较大,疾病负担仍然较重
杨小兵介绍,尽管我国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成效显著,但由于患者存量较大,公共卫生威胁持续存在,疾病负担仍然较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一般人群乙肝流行率从1992年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6.1%,现存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仍有8600万,约占全球1/4。同时,我国现有丙肝慢性感染1000万例。全国每年约40万人因肝硬化或肝癌死亡,直接医疗负担仍然较重。
此外,阮连国指出,我国病毒性肝炎还存在检测发现率低和规范治疗率低的问题,且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防治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公共卫生目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诊断率要达到90%,治疗率要达到80%。阮连国坦言,对照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来看,我国在提高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对策:扩大筛查和检测力度,加强易感人群疫苗接种
我国乙肝约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79.62%,丙肝占比为16.54%,综合措施防控乙肝及丙肝对降低病毒性肝炎危害意义重大。
杨小兵介绍,当前,我国乙肝流行特征在年龄结构上发生新的变化,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继续维持在1%以下,而成人HBsAg流行率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且乙肝病毒感染有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15—59岁乙肝易感人群占比较大。为此,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尤为重要:一是积极宣传、普及良好生活、行为方式,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二是针对重点人群广泛开展乙肝相关筛查、检测,早发现早治疗;三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四是推进重点人群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提升人群免疫屏障。目前尚未有针对丙肝预防的疫苗,防治策略上重点是扩大检测,早期发现感染者,规范进行抗病毒治疗,加大公众科普宣传,倡导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
阮连国介绍,丙肝目前可治愈,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提高丙肝诊断率和治疗率。2021年,9部委联合印发《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提出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发现率,并给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包括落实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大众人群“愿检尽检”;加强转介和规范治疗,建立定点医疗机构、非定点医疗机构(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同参与的转诊工作机制和归口管理流程,动员患者“应治尽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