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03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司法数据成行政执法线索

武汉“检政共治”破解“三包一挂”治理难

    长江日报讯(记者耿珊珊)办一案,治一片。凝聚执法、司法合力后,汉阳区近900万平方米的57个在建工程有了数字检察监督模型,该模型可对潜在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

    8月2日,长江日报记者获悉,得益于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发出的一则检察建议,治理建设工程“三包一挂”(指违法发包、分包、转包及挂靠)难题找到“检政共治”新路子。

    2022年初,汉阳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民事监督案。在某测量工程中,有资质的承包企业将部分工程违法分包给了李某,李某又违法分包给了赵某。工程完成后,赵某没拿到工钱,将企业和李某诉至法院。

    案子判了,判决结果也没问题,但是暴露出的违法分包行为并未受到行政处罚。

    汉阳区检察院短时间内办了3起涉及“三包一挂”的案件,办案检察官发现其中都有违法行为未被处罚的情形。

    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这是“三包一挂”行政处罚的治理难题。检察官资晓露介绍,为保证工期、控制成本,部分建筑企业铤而走险采取签订阴阳合同、成立皮包公司等方式逃避行政机关的日常监管。又因存在信息壁垒,司法案件中冒头的违法线索难以被行政机关及时获知。

    从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和行政机关处罚信息入手,汉阳区检察院办案人员发现,2021年1月—2023年3月,全区建设工程“三包一挂”违法行为未被处罚的民事案件有110余件,违法行为有120余次。

    “行政检察监督不到位,就是我们失职。”资晓露说,通过深入调研,市区两级检察院搭建了大数据监督模型。检察官将案件生效裁判文书和企业行政处罚信息进行比对后,建设工程“三包一挂”的违法信息和处罚情况一目了然。

    2023年4月25日,汉阳区检察院向汉阳区建设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建议该局统筹推进集中整治与常态监管,严格依法查处“三包一挂”违法行为。

    收到检察建议后,汉阳区推出15项整改措施和5个落地文件,深挖隐患、查处案件,开展建筑业全行业整治工作,并和检察机关建立线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数字检察模型排查出的问题纳入监管视野。

    在不久前湖北省检察院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督促治理建设工程“三包一挂”的监督模型已在全省检察系统推广。截至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已向主管部门移送相关线索200余条。

    日前,该检察建议被最高检评为2023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这是5年来武汉检察机关第一次获得该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