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0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序跋集·

五凉王国的七张面孔

    (摘自甘肃文史学者程对山新著《五凉王国的七张面孔》前言)

    □ 程对山

    “五凉”,指“十六国”中的五个王国,建于河西,皆以“凉”为国号,依次称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

    “五凉”是十六国史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章,也是最难写的一章。中原大地动荡离乱,兵连祸接,文化典籍屡遭浩劫,官学乡塾毁于兵燹。而偏隅河西的凉州却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学术繁荣、文教昌明局面。

    个中缘由,国学大师陈寅恪分析得较为透彻,“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避地河西的中原士人和河西本籍学人,筚路蓝缕,抱书负笈,高僧大德摩顶放踵,译经弘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原士人眼里的“偏隅凉州”成为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那时候,学人著书立说,很多成果被载入《晋书》等“官修国史”,形成了经史学术系统。高僧主持翻译佛经,形成了佛教史上“凉土译经”体系,开凿石窟形成了影响中原石窟的“凉州模式”。

    北魏攻灭北凉,终结了动荡离乱的十六国时代,开启了中原文化的新局面。史载拓跋焘“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河西文士、凉州僧人及能工巧匠,牖启儒风,振兴礼乐,开窟造像,“略胜一筹”的五凉文化随之弥散中原大地。迨至隋唐,五凉文化作为重要一源,汇入大国盛世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之中,对隋唐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析这一段动荡不安却又内蕴着开拓进取精神的历史,发现打动人心的总是那些晃动在历史细节中的人物。他们有着生动活泼的身形、棱角分明的性格和张弛有度的节操。那些国王臣僚、文人儒士、大德高僧、胡商大贾、蕃臣夷使和能工巧匠荟萃于五凉诸国,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叙述历史难以绕开的主体元素。

    为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五凉历史串联起来,我决计萃取在五凉时期曾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七位人物,即前凉肇基者张轨、前凉诗人国王张骏、后凉建国者吕光、后凉羁縻凉州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南凉末代国王秃发傉檀、西凉建国者李暠、北凉建国者沮渠蒙逊,从“人比概念更重要”的创作理念出发,以史料为依据对其进行审视、探究和解读。

    七个人,七张面孔,又是七个侧面,从不同角度展示五凉时期河西大地的历史风貌。如张轨和“姑臧城”、张茂和“灵钧台”、张骏和“西王母祠”、吕光和“鸠摩罗什寺”、李暠和“小土山王陵”、沮渠蒙逊和“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和“敦煌白马塔”、秃发傉檀和“乐都古城”、尹夫人和“皇娘娘台”等。伫立其间,感觉这些台寺楼阁都在升腾人文光芒,诸般感觉纷至沓来,汇成文化的溪流清涧,在耳畔哗哗流淌。

    七张面孔,七个人物,以他们为优秀代表的河西人民既是五凉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沐受五凉文化光芒而成长起来的杰出人士。他们的文韬武略、礼乐制艺、诗词文赋乃至建功立业的人生经历,见证了五凉时期的河西是北中国的一块“文化高地”,见证了五凉文化赋予河西历史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