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08月09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企业是出题人,我们是答题人”

教授“走出去”将国家课题转化为产品

    长江日报讯(记者汪洋 通讯员黄天佑 谢小琴)“一定要走出去,与行业多交流多沟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才能成功。”8日上午,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合作与转化中心主任杨周华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这个暑假,他与团队成员正在广西北海,与一家光伏玻璃生产厂家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当地石英砂资源优势,科技赋能光伏玻璃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杨周华对此深有体会,“高校做出了很多科研成果,但不少科研成果还躺在纸上没有得到转化,我们多年的实践表明,唯有多走出去,主动对接行业和企业需求,才能让科研成果高效应用,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材料学科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们来说,“走出去”已成为一种自发的习惯。该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钱东升告诉记者,近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品种航空航天复杂锻件智能产线管控与集成技术”支持下,他和团队研发出环形构件智能制造工艺系统,应用于生产实践。

    “传统的环形构件制造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控制,效率低、能耗高,产品质量波动大,我们研发的CAPP系统就是要通过工艺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能耗发展。”钱东升说,长期以来,我国环形构件制造装备缺乏核心工艺软件,国外软件需要和设备一起购买,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还可实施远程操控,买方无法做到自主可控。

    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钱东升与无锡派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环海陆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国内知名环件制造企业密切合作,积极推进工艺软件自主研发与应用,应用于航天航空、核电、风电等高端装备环形构件生产。

    杨周华形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的关系,“就如同谈婚论嫁一样,对上眼了,双方就会越合作越甜蜜”。他告诉记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出题人,我们是答题人。”学院不少教授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推进有组织科研建设,引导企业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增加投入,往往三五年就有新突破。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了,企业利润率就会不断提高,不少企业尝到了科技创新的甜头。

    记者从武汉理工大学了解到,该校材料学科聚焦转化应用,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先后成立22个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近5年学科科研经费到款17.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89项,相关成果运用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C919大飞机、新型燃料电池等材料工程应用领域,为国防工业、新材料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指示和精神,我们还需要不断夯实基础,补足短板,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凯介绍,尤其还需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深度融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实验室里沉睡的专利更快地“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