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蔡欣星 实习生朱恩举
“黄颡水花腹水病,嗜水单胞是病因。爱德华氏菌也侵,氨氮硝盐是诱因。”在农民郭利群随身携带的本子里,这首防治黄颡鱼大肚子病的诗歌被她抄录其中。这首诗歌的后半部分还给出了鱼病处置方法。
诗歌作者孟小林,退休前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博导。今年68岁的他,另一个身份是湖北肽洋红生物工程公司创始人。自2013年以来,他陆续创作了超过300首诗歌。每一首诗歌的创作背后,都对应着农民遇到过的养殖问题。
■ 乡民们都说,教授养鱼法子真好
宜昌枝江市百里洲镇新闸村农民郭利群想不到,没有任何养殖经验的她一个人也能把13亩鱼塘管理好。
47岁的郭利群在当地村卫生所工作,每天打理鱼塘的时间只有一早和一晚。3年前,她把闲置的鱼塘盘活,开始养殖黄颡鱼,希望能增加家里的收入。
“我听周围的乡亲们说起过孟教授,说他养鱼的法子好。”郭利群没养过鱼,辗转联系上孟教授后,对方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出了一套养殖方案。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这套方案上看到,整个养殖周期内,每天使用何种产品、规格、每亩用量都详细标注。
郭利群手中还有一本孟小林送给她的《水产养殖技术歌诀与趣味知识集》,在其中的水产病害防控章节中,有10首诗歌针对的是黄颡鱼鱼病的防治。
郭利群说,3年来,黄颡鱼的产量逐年提升,几乎没出现过死鱼现象,平时有任何养殖上的问题,孟教授是有问必答。
在孟小林的手机里,像郭利群这样的养殖户有数千人。
■ 一条鱼没死,教授的方子真灵
2000年之前,孟小林学术上的主攻方向是昆虫病毒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及基因工程药物研究。后来,他将自己在病毒学领域的多年积累应用于水产抗病、防病,这源于一次考察。
那是一次在一沿海地区考察,孟小林了解到当地暴发了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造成白对虾大面积死亡。他由此开始研究水产抗病、防病的问题。
“养殖户很不容易,渔业不能进商险(商业保险),一次鱼虾的疫病就可能让他们血本无归。”孟小林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他外出要戴的草帽和渔夫帽。
孟小林后来为公司选址时,选择企业落户鄂州,那里不仅水产资源丰富,离农民也更近。
他每一首诗歌的创作背后,都对应着农民曾遇到过的养殖问题。
蒲团乡(隶属于鄂州市华容区)的一位农民,想在8月把鱼塘里的鱼捞点卖掉,以便开学时给孩子交学费。但高温天,一旦起网,鱼塘里剩下的鱼很容易死亡,造成损失。
孟小林让这位农民尝试了一套“组合拳”——打鱼之前,使用抗应激和增氧颗粒制剂,以减少鱼的应激反应并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打鱼之后,使用清水剂和消毒剂。
照着这个方法,存鱼一条未死。农民感激地对孟小林说:“以往打鱼都会死鱼,这次一条未死,你的方子真灵。”
孟小林把这次的经验总结为《零星打鱼不死鱼》:“拉网之前康有维,合网之时氧氧氧。拉网之后立水净,刮伤消毒菌必清。拉网一套组合拳,零星打鱼鱼不死。渔民兑现临时急,孩童有了报名钱。”
■ 活用“土话”,让农民听得懂
除了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两头跑,孟小林还常出现在各个乡镇的水产培训课上。每次授课,他的课件内容就是自己写的诗歌,农户都听得懂。
起初,孟小林参加并听过其他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为养殖户开设的培训课,听后,总感觉效果不怎么好。他说,农民在台下讲话的声音,“比教员还大哩”。
孟小林想到了诗歌。从2013年起,他开始了10多年不间断地创作。
一次培训课,孟小林一改以往的课件风格,将自己写的诗歌投影到屏幕上逐句讲解。此时,台下鸦雀无声,农民不仅听得认真,每出现一首新诗歌,他们还会拿出手机拍照。
诗歌创作并非易事——孟小林要把鱼虾的病因、症状、解决办法等用诗歌的形式押韵浓缩出来。
每首诗歌他常常要修改数次,只为既有专业性又有通俗性。他还会主动学习农民的“土话”,以更贴近农民的语言。
一次,孟小林和一位牛蛙养殖户交流时,对方说起“牙签”也犯病。他后来才明白“牙签”指蛙苗。他还意识到,通常的鱼苗有大有小,但“牙签”指的是非常细小的苗。他佩服农民语言的贴切,随即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这些养殖户口中的“土话”,后来也被孟小林用到了诗歌里。
近日,记者问孟小林,退休之后为何不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还要如此辛苦?他用一首自己写的诗歌作答:“人过花甲静,笔墨书践行。心思鱼去病,飞信答疑问。通理写大地,池墨泼不尽。君问何以持,渔歌情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