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建国际化综合枢纽,武汉港将更开放更全能
港区变少了,武汉港功能定位却更加明确了。
按照《规划》,武汉港将由内河港口向国际化综合枢纽转型,成为战略新支点;由运输节点向物流供应链节点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同时,还将与中部地区其他港口协同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化综合枢纽”意味着什么?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意味着更开放、更全能。
2017年3月,国务院颁发《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7〕18号),要求武汉片区要搞好沿江开放开发,壮大江海直达主干航线航运规模,形成关联中西部地区、对接全球的航运格局。
集装箱吞吐量是港口国际化的重要指标。《规划》明确了以阳逻港区为核心,经开、江夏、白浒山、东西湖等港区为辅的集装箱运输格局。其中,阳逻港区将以适应江海直达船型的发展需求进行升级。
根据《武汉港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武汉港将持续增强集装箱枢纽功能,即加快阳逻港区、白浒山港区、江夏港区、经开港区“1+3”集装箱港口群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阳逻国际港集装箱铁水联运二期项目附属作业区和阳逻港区武湖作业区绿色智慧码头工程建设。
构筑对外开放大通道方面,《方案》提出构建以武汉至上海(集装箱货类为主)为轴,长江中上游港口至武汉港为“内陆辐”,沿海港口至全球为“远洋辐”的全球性“轴辐式”江海联运网络。
在现有航线网络基础上,武汉港将以武汉为内陆出海口,稳定运营武汉至日本、韩国直达航线,并优化拓展至东盟其他近洋国家和地区,培植近洋近海公共班轮航线。
为进一步“链全球”,“强化商品汽车滚装运输功能”也写入《方案》。未来三年,武汉将打造经开港区、江夏港区长江商品汽车滚装物流集散基地,有序推进经开港区武汉长江智慧汽车物流产业园码头工程、湖北长久物流码头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运输传统大宗散货的功能依旧保留,但石化、油品运输将逐步调整至白浒山港区,实现集约化发展;中心城区外围新城区域,也将选址布局矿建材料集散中心。
除了货运,武汉港的客运功能将有所增强。《规划》明确了三环线以内码头退出货运功能,并布局了层次分明、功能多元的客运码头体系。其中,武汉关段岸线将被打造为服务长江中长距离内河游轮运输的母港,而其他岸段则将依托“两江四岸”打造为服务城市水上观光游览和城市渡运的重点集散点以及打造长江中游游轮母港。
■ 滚动推进32个港口项目建设,2035年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2.8亿吨
根据《规划》,到2035年,武汉港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商品汽车滚装年通过能力达到240万辆,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突破2.8亿吨。
目前,武汉已制定《武汉港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为武汉港未来3年发展划定线路图。
市交通运输局港航处相关负责人透露,2024年至2026年,武汉港将按照“启动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谋划提升一批”的工作要求,滚动推进32个港口项目的建设,包括续建项目4个和新建项目28个,总投资额达到187.26亿元。此外,还谋划了17个港口项目,估算总投资为28.87亿元。
这些项目将进一步完善武汉港基础设施,提升港口枢纽能级,引导港产园城融合发展,包括续建武汉港青锋港区青锋作业区公用码头一期工程、武汉港核心区趸船码头改造提升项目(中华路码头改扩建工程)等。
力促“三个优势转化”,助力“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必不可少。
按照《规划》,武汉将依托阳逻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以发展壮大内需导向型临港产业为重点,规划打造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湖北港口商贸物流中心、阳逻综保区等物流功能园区,依托重点港航物流和外贸企业,大力发展航运物流、多式联运、仓储服务、冷链物流、航运服务等港航物流业和大宗商品贸易、跨境电商等临港商贸业。
同时,还将重点培育林四房港粮食储备与临港冷链集散功能,巩固提升经开港商品车滚装枢纽地位,增强青山港煤炭、矿石、钢材等重要战略物资储备转运能力,加快白浒山港化工品铁水联运枢纽建设,构建功能全、辐射强、效率优的铁水联运枢纽体系,依托“两江两山”核心区景观提升和城市灯光秀,提升主城港区客运旅游服务品质。
(参与采写: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