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 “太精彩了,简直是难以忘怀的好看”
关于《西游记》的记忆,让黎杨全印象最深的是小人书。学校门口书店里那些版本不详的《西游记》小人书给他带来了许多阅读的乐趣。后来他看了小说版本,可能也不是原著版,而是带了点普及性质的故事书。再后来,他正式接触到整个系列全部的小说原文,对《西游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黎杨全产生兴趣的点,在于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过程。“这是有故事性在其中的。看他们一关关地克服困难,又一步步地继续前行,这就跟现在的年轻人打游戏闯关后的成就感一样。”
上了中学,黎杨全才看到电视版《西游记》。语文老师给他们讲一篇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课文时,放了两集录像,“对,那时候还是录像!”他回忆,那就是《西游记》电视剧的内容,当读过千百次的筋斗云、七十二变在屏幕中具象化时,“太精彩了,简直是难以忘怀的好看”。可惜当时时间有限,他和同学们也就看了那么两集。后来他有时间了,找出全部剧集来看,居然没有那种摄人心魄的感觉了。
时光从来就没有为谁驻足过。人成长的过程中,孙悟空一直在经历着九九八十一难;人长大了,再回头看,孙悟空已走完修行之路。也许这就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以文学研究学者的视角,黎杨全重新审视《西游记》以及《黑神话:悟空》。“实际上,《西游记》每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但重复性比较强。然而游戏玩家为何还是乐此不疲地进行下去?因为游戏本身就是靠不断重复升级、打怪得宝获得体验感。”他亲自体验《黑神话:悟空》,感觉还是“挺难的”,然而那种操控感却让人欲罢不能。游戏中的每一个角色、场景,乃至剧情的设计,都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故事被重新演绎,赋予了现代审美的视觉冲击力和叙事风格,也融入了数字时代的沉浸感与交互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张力。
这种文化自信和融合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是在形式上通过高质量的制作水准得以展现。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欣赏中华文化的魅力。
■ “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在黎杨全看来,《黑神话:悟空》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国式的独特创意表达。一款游戏将中国式的故事、中国式的美术、中国式的古建筑和彩塑通过游戏的方式传播到世界,不失为中国文化巨大魅力的一种创造性转化,也是一次全球化的广而告之。
数字化时代需要数字化表达。从成为“爆款”到代表中国文化出海的游戏,“悟空”成了中国单机游戏对外传播的优秀范例。在这阵浪潮的背后,如何做到数字文化出海成为我们需要继续深思的问题。
黎杨全强调数字文化内容出海,如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动漫、在线影视剧、微短剧等核心数字文化产品的出海。和国际优秀的文化产品相比,我国数字文化内容出海在用户规模、经济收入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基于优质数字文化内容走出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华文化,以此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是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方式。
表达文化自信、做好文化国际传播,以过硬的本领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让文化现象成为文化标志,让更多的文化内容走向世界——就如同制作人冯骥所说:“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
【访谈】
由游戏科学工作室开发、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国产首款大型3A游戏《黑神话:悟空》近日上线,在全球游戏市场引发一场“中国风潮”,吸引无数玩家和全球媒体关注。
路透社报道称:“《黑神话:悟空》……在发布一天后,在Steam游戏平台上的同时在线玩家数已突破220万。”数据追踪公司SteamDB称,这款以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为灵感的电子游戏的热度已超过《赛博朋克2077》《艾尔登法环》等其他热门单机游戏。
透过《黑神话:悟空》,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深厚的文化“家底”,需借助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和世界级品质来展现其魅力。《读+》周刊专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黎杨全,他表示,运用创新力、技术力来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像孙悟空一样练就过硬本领。
■ 以游戏代入方式感受中国超级英雄
读+:您最近有关注《黑神话:悟空》吗?在您看来,这个游戏里叙述了怎样的传统故事?
黎杨全:最近,我确实被关于这个游戏的各方面的宣传吸引了,我试玩了一下,感觉做得特别好。游戏画面精美,甚至毛发刻画、火焰、灰尘的细节等都很到位。据说悟空制作组七年磨一剑,在全国各省市共采集36个古建,游戏创作者们一个一个地实地扫描,使中式古建筑、石刻、塑像在游戏高度还原,游戏里一砖一瓦都蕴含浓厚的文化底蕴,让玩家仿佛穿越时空,十分震撼。
在我看来,不同的时代是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我们小时候习惯看书,从文字中体悟到一些东西。比我们年轻一些的朋友,可能接触更多的是图像,如电视、电影、动漫这些。现在的年轻人对可操控性的游戏更熟悉一些。他们随时可在线进行交互,畅快地发表评论,他们的参与意识是非常强的。
游戏被誉为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之外的第九艺术,国际上也展开了关于游戏的相关理论研究,并建立了“游戏学”(Ludology)。《西游记》原著主要是一种叙事的文学形式,通俗地讲就是说故事。《黑神话:悟空》这个游戏的关卡、打斗场景及故事框架,主要还是以小说《西游记》的世界观为底色。
从小说到游戏,存在一个跨媒介的改编过程,故事需要适应新的媒介形式。一般来说,小说是供读者阅读的,游戏则是让玩家“玩”的,相比小说,游戏更强调“升级”与“做任务”。
在游戏的开篇,孙悟空被二郎神杀死化身为石头,猴族的老者告诉人们,悟空的魂魄化为了六件灵物,集齐这六件灵物,才有可能将悟空复活,而主角(玩家)则要踏上寻找这些灵物的旅途。由此,小说中的主角悟空就演变为游戏的主角玩家,玩家开始不断完成任务升级,相比小说的阅读与电视的观看,游戏更强化了玩家的代入感与操控感,更有沉浸效果。
《黑神话:悟空》的文化贡献,体现在它创建虚幻引擎的中国古建筑数字艺术库。游戏中对建筑、佛造像、经文、古迹的建模,达到考据水平;并且极大激发了爱好者的二创热情,大量关于西游、古建筑、文化的科普视频被创作,且吸引国外爱好者了解《西游记》。
读+:关于这款游戏的评论,最热之一就是“你在美国西部骑过马,在欧洲当过海盗,在战场上当过射击手,在埃及当过刺客。现在你终于可以回到你的家乡,做你自己的英雄了!”在您看来,让大家感动的“中国式英雄”表达着什么精神?
黎杨全:我在体验这款游戏的时候,也感受到了网友的情绪。在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位“天命人”,为了探寻昔日传说的真相,踏上一条充满危险与惊奇的西游之路。
国内玩家一直期待能有一个中国游戏角色,立足本土、走向世界。“我们曾在许多国外的游戏大作里,拯救不同的世界。以后再提起悟空不再只是那个会变身的超级赛亚人,而是那个敢于反抗一切不公的天命人。我只想回到我的家乡,回到那大唐,我要做‘齐天大圣’!”这样的评论登上了热搜。
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超级英雄,他的特点就是忍受不了条条框框,崇尚无拘无束。游戏表现了这种英雄主义。玩家在不断闯关后,仍会戴上金箍,这似乎重陷命运的轮回,不过如果玩家解锁所有隐藏剧情,可以发现,还有一场与二郎神的战斗,他的第三只眼中封存着六件灵物之一的“意根”,只有此时,悟空的意志才会真正得到传承,也就是二郎神最后所说的“一世名,锁不住他;一道箍,困不住他。以肉身之死,换意念永续,但愿你,不会辜负他”,换言之,希望玩家继承的正是这种摆脱束缚追求超越的英雄主义。这具有现代意义,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困难与挑战,唯有不断战胜艰难险阻,方能“通关”,而悟空的这种英雄主义又通过游戏的升级得到强化。
读+:中国人心目中那只无往不胜的猴子,一个筋斗云翻进了外国朋友的心里。“悟空”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范例。在您看来,“悟空”传播了怎样的文化精神?
黎杨全:全球化的游戏产品自诞生之日起就像文学、电影一样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只不过,这一次传播的主角变成了我们。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中国的玩家因为国外高品质的游戏开始了解欧美或日本的神话与历史。现在,想深入体验游戏的外国玩家若想更了解关于这款游戏的背景设定,学习《西游记》便成了必要的功课。我了解到在海外不少网络社区上组建了《西游记》学习小组,并且在这学习过程中引发大量争论的热点话题,比如“孙悟空的战力究竟什么水平?”
从趋势上看,《黑神话:悟空》带火的不仅仅是一部《西游记》,甚至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探讨。这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一座桥梁。
唐诗宋词、书法艺术、园林建筑、道家哲学……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游戏,更是灿烂的文化瑰宝,是沉淀千年的东方美学。
在我看来,这款游戏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品牌,尤其体现在两点:一是以游戏代入的方式深切感受到中国式的英雄与故事,不再只是钢铁侠、超人、蜘蛛侠,游戏背后表现的是中国经济崛起后的文化自信;二是游戏参与者跟着“悟空”的足迹,“打卡”中国历史文化,感受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 数字时代以游戏表征时代,传播时代精神
读+:艺术的表现形式总是随着时代而迭代,例如电影是小说更具象的形式,而现在游戏、动漫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您怎样看待这样的艺术迭代?
黎杨全:很多学者做了研究,不少艺术形式出现在数字时代是和以前有很大不同的,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它看作是跟以前的艺术完全断裂的,它们还是有延续性的。
印刷文化时代,我们可能更多追求的是叙事文化,它是以讲故事为主,这种文化思维的影响就是人们往往追求一种深度的线性逻辑。俄罗斯学者列夫·马诺维奇认为数据库将取代叙述成为主导未来认知与表达的文化形式,尤其是在交互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民主、平等和自由。
我认为,数据库文化可能成为未来的一种主导。比如我们在上网的时候,面对一个打开的页面,你很难看到一个有头有尾的叙事性的东西,而是一个数据库——我们打开一个网站,是需要我们选择目录菜单的,这些目录菜单就是一种数据库。我们要看某个板块,就要点开,再进行下一步选择,这种超文本式的链接,以及不断地选择就是一种数据库文化。它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以及心态习惯。
在数字时代,数据库文化特别强调交互性、操控性,而游戏恰好突出的就是这种交互性、操控性。换句话说,在数字时代,技术媒介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文化表现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游戏已经成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象征形式,它自带一种主动性的参与姿态。相比小说、电影以叙事为主,游戏更强调“玩”的过程,操控或交互的过程显得更加重要。在数字时代,我们应充分利用游戏的传播力,以游戏来表征时代、传播时代。
读+:有评论说,游戏创作者重走了一遍“取经路”,才有了今天的“修成正果”。如今的文化创作者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精神,才能在新的文化架构下强有力地表达文化传播?
黎杨全:游戏是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游戏正是以勾连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丰富的理论脉络,重视人的主体性关怀以及不断挑战学科认知边界的问题意识,成为多元对话的传播学研究的理论生发场域。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甚至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传统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显然,在文化传播中我们应充分重视游戏这一载体。
游戏制作不能只是资金的投入与画面的精美。荷兰学者赫伊津哈给予游戏很高的地位,认为“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认为游戏生成了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时空,游戏是一种自由活动,它与物质利益无关。游戏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当游戏结束后,这些规则就宣告无效,真实的生活又继续前行。
在赫伊津哈看来,游戏应该是严肃的,而不能沦为肤浅的娱乐。因此在游戏制作中,需要创作者充分发挥主体性,有意识地通过游戏性实现人文价值关怀,如此才能真正产生文化传播的效果。
现在,我们需要意识到游戏的制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产业,而是牵连着国家的文化出海,甚至可能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如国产芯片的发展,其意义不容小觑。
■ 运用世界性语言生产文艺精品,方能打动世界
读+:游戏、影视剧、动漫等都是世界性的语言,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好这些语言的能力,体现文化生产力?
黎杨全:要想运用游戏、影视剧、动漫这些世界性语言来传播中国文化,我认为重中之重是要生产文艺精品。作品好,方能打动世界。
还是拿《黑神话:悟空》举例,它是全国首部3A级单机游戏,是高成本、高质量、高体量的顶级游戏,在图形、音效与剧情上,都具有相当高水准,营造了极具沉浸感的东方神魔世界,这是这部游戏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其次,社交媒体的传播呈现出话题化、热点化、全球性特点。《黑神话:悟空》充分利用B站、抖音等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传播,让这部游戏一时大热,成为世界级现象。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要看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好东西;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那些好东西创造性转化。
在我看来,这种转化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处理好古今关系,在创造性转化中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恋,需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那些与当今时代价值观相悖的要素;二是处理好中外关系,在面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不能迎合外国人的口味与眼光,这样才能真正将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
读+:您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黎杨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也要像孙悟空一样,练就过硬本领。
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正确理解,厘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其次要制作文艺精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精益求精,这样才能真正产生世界性影响;最后要适应数字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媒介技术进行传播,尤其要重视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
传承需创新来激活。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中华文化瑰宝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它应该“活”在你我的心中。用创新的方式,激活文学名著的精神内核,才是传承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勇于挑战自我,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推动文化行业向更加注重原创性、文化性和技术创新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