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下名家“话说长江”
这里的人民具有创造与革新基因
长江日报讯(记者万建辉)“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9月14日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楚文化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在黄鹤楼前“话说长江”。
作为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的组成部分,黄鹤楼名家对话场景现场直播,穿插在艺术季开幕式的江面主直播画面之中。
霍巍教授说,长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比非常特殊,有震惊全国的三星堆文物,有能反映汉代人世界观的马王堆帛画,还有许多大型墓葬、大型水利工程,都体现了长江文化不仅源远,而且博大。
贺云翱教授表示,长江文化历史悠久、根脉深厚,无论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还是后来的青铜时代,这里的先民们都有创造性和创新性。长江上游形成羌藏文化、巴蜀文化,中游形成楚文化,下游有吴越文化。近代的工业文明,一直到新文化运动,到红色文化的出现,都首先出现在长江流域。
贺教授提出,“长江文化”是中华农业文明即“农业革命”起源阶段的重要“一极”,是“城市革命”最初发生地,是中华“国家”文明最早诞生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的战略性、引领性区域。
刘玉堂认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它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在华夏大地上奔腾不息,每一段都形塑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孕育了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如奔放激越的巴蜀文化、灵动浪漫的荆楚文化、清雅绮丽的吴越文化等等。长江流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有力地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多年文明史,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凝聚共同历史记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根基。
三位学者一致认为,长江流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有才华的文人骚客,留下了众多千古名作,积淀了丰厚的长江文脉;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智慧,这里的人们具有创造与革新的基因,有着大量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成果,在中华大地上有着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