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武汉动物园迎来焕新回归的一周年。
这一年,武汉动物园发挥着野生动物保护与救助的重要功能,累计繁育新生动物34种300余头(只),累计救助野生动物18余种、37头(只)。
这一年,武汉动物园担当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宣传窗口,组建起院士领衔的300余人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开展各色科普宣教活动140余场。
这一年,武汉动物园成为了市民游客欢度假日的游玩胜地,不断升级服务,累计接待各方游客370余万人次。
365天,以湿地风貌为特色、以动物栖息地模拟“五大洲”展区的全新武汉动物园,不断完善各项功能,书写出生态动物园的崭新答卷。
■ 接生300余头(只)动物宝宝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繁育两只
今年春夏,逛武汉动物园的游客们惊喜发现,这里不仅是一座面貌一新的现代动物园、湿地上的美丽动物园,更变成了温馨可爱的“动物宝宝乐园”:在亚洲区树上王国,两只通体毛发金黄的猴宝宝机灵可爱,它们时而依偎在猴妈妈的怀里吸吮乳汁,时而独自在树木间攀爬探险;在美洲区亚马孙雨林,一对水豚双胞胎宝宝眯着眼睛,慢悠悠地咀嚼青草,惹来游客嬉笑“不愧是以‘淡定’出圈的网红动物,生来就这么松弛”;在非洲区,沿栈道一路能看到环尾狐猴、阿拉伯狒狒、黑白疣猴、细尾獴的幼崽跟着爸爸妈妈们玩耍;在湿地鸟区,环湖漫步,黑天鹅、赤麻鸭家族成群“带娃”的温馨画面,更是随处可见……
“作为公立动物园,武汉动物园以保护野生动物、共筑绿色家园为己任,是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窗口,更是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坚实阵地。”武汉动物园负责人余钢说,焕新归来一周年以来,持续做好园内野生动物的保育工作被摆在了首要位置。
动物过得好不好?能否繁育后代是一项重要指标。余钢介绍,截至2024年9月,武汉动物园过去一年累计繁殖存活动物34种、300余头(只),其中包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黑叶猴、丹顶鹤、白冠长尾雉等。此外,环尾狐猴、白马鸡、豹猫、阿拉伯狒狒、松鼠猴、黑白疣猴、列式水羚、水豚、细尾獴、缟獴等10余种新展养物种,也突破性实现首次繁殖育幼成功。
今年3月,两只新生川金丝猴宝宝的到来,让武汉动物园尤其振奋。武汉动物园的标识,正是一只吊臂戏耍的川金丝猴——这是湖北生态系统的旗舰保护物种,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大熊猫并称“中国双宝”,也是武汉动物园的大明星。
目前,武汉动物园共有川金丝猴10只,形成良好种群。2只川金丝猴宝宝来自两个不同的家族,分别是母猴“妮妮”和“丝丝”所生,目前已经半岁,生长情况良好,圆眼睛、金毛发,十分可爱。
武汉动物园动物繁育部副部长罗政权介绍,动物大家庭越来越“家丁兴旺”,说明改造后的园区环境对动物们来说足够友好,保育员的饲养管理足够精心。此外,动物相关科研能力、人工繁育能力的升级,也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做好动物繁育工作,除了加强各动物展区的自然繁育指导,武汉动物园还专门组建了一支人工繁育团队,由3名经验丰富的专技人员组成。为照顾今年四月出生的环尾狐猴“早产儿”,该团队连续半年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轮流守护,这个“早产猴”顺利从52克长到584克,并回归原生家庭。罗政权说,人工繁育的动物宝宝,都会在模拟原生环境的繁育场内适应半年,然后回归展区跟同伴们一起生活。繁育场面积达300余平方米,拥有内室和外活动区,根据不同动物的习性配备有不同的生态设施。
接下来,武汉动物园还计划积极调配动物的雌雄比例,尝试让金钱豹、犀牛、斑马、小爪水獭、角马等动物“夫妻”合笼相处,扩大现有动物种群数量。
■ 救助37头(只)野生动物
城市里的陆生野生动物有了24小时“急诊科”
武汉动物园还是武汉市授权挂牌的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焕新开园一年以来,它还为城市里的陆生野生动物搭建起24小时应诊的“急诊科”,累计救护野生动物18种37头(只),其中包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种21头(只),累计野外放归动物5种9头(只)。
这个“急诊科”具体由武汉动物园疫病防治部承担。该部门共有12名兽医,都是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部长汪明权介绍,武汉动物园不仅收容救助野外受伤或受困的鸟类、兽类,还有市民遗弃的异宠、武汉市公安机关查处的涉案非法持有的保护动物等。为了让这些动物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我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待命。”为此,“急诊科”还专门配备有救护车,有关陆生野生动物救助的一应工具配备齐全。
王远馨是名“95后”,2024年才新加入武汉动物园,专门负责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野猪、花面狸、凤头鹰、貉、猪獾、狗獾、蛇……她参与救护了许多野生动物。跟普通医生不同的是,她不仅要及时“出诊”,把需要救助的动物带回来做“手术”,还要精心照顾它们直至身体完全康复且具备自主采食能力,最后可能还需要把康复的野生动物放归自然,整个过程持续数月。
王远馨开玩笑地说,有时是毁容花面狸的“整形医生”,有时是凤头鹰幼崽的“温柔老师”,有时还要扮演受伤貉的“慈祥老母亲”……参加工作以来,她对这项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一开始觉得这份工作主要是照料好动物,但随着接触和救护的动物越来越多,我越来越感受到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兽医的责任也是救死扶伤,这份责任感真是沉甸甸。”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救助野生动物是全社会的事情,也是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汪明权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武汉动物园作为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动物救助、隔离饲养、驱虫免疫、健康评估、放归自然等环节的相关工作。
■ 接待370余万人次游客
智慧手段抓细管理,暖心设施提升游园品质
在“公园20分钟效应”的热潮下,一年来,这座湿地上的美丽动物园,也以“zoo walk”(动物园漫步)的方式,成为武汉公园群里的高人气游玩地,累计接待游客370余万人次。
网友“诺”是武汉动物园的常客,每个月都要来,还会拍各种动物的萌趣影像。她不仅热衷于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分享,还会给动物园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投稿。
“我喜欢用相机记录下动物们神奇、有趣、有爱的行为与互动。一方面是希望长久地留下珍贵资料,另一方面也通过这样生动的影像提醒自己保护野生动物。”她说,焕新后的武汉动物园更美了,动物们也住得更好,虽然有时会遇到动物躲起来,但在原生态的环境里,动物们展示的行为更丰富了,这更有利于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理念。
为发挥公立动物园的社会公益属性,一年来,通过各类免费政策入园的游客量,达到了100万余人次。
游客运营部工作人员介绍,武汉动物园实行的免费入园政策类别十分丰富:65周岁(含)以上老年人,6周岁(含)或1.3米(含)以下儿童,现役军人(含文职人员)、军队离退休干部、革命伤残军人和消防救援人员,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遗属,残疾人,武汉市的持本人武汉市献血荣誉卡的献血者、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等,均可免费入园。此外,6-18周岁的青少年、全日制在校大学生、60-65周岁老年人、持本人优待证的退役军人等,均可享受半价优惠。
抓细公园管理、提升游园品质,成为武汉动物园这一年来不断服务好市民游客的追求。
在智慧管理方面,为提升游客入园效率,全园采取智慧化系统进行人脸识别、监控园区人流,在游客量高峰时段,采取人车分流、出入口分流、重点场馆分段限流的方式进行人员疏导。
在便民服务方面,北门外的游客服务中心里,免费寄存、失物招领、广播寻人寻物等服务全时段开启,医务室、母婴室一应俱全,轮椅、雨伞、热水、充电等配套服务均免费提供。
在绿化景观方面,园内天鹅湖、飞鹤湖和郢趣园的水域均进行了专项养护,园内树木则进行了全年精细化养护,还结合重大节假日布置一串红、百日草、凤尾等时令花卉。
今年7月至9月,武汉高温天气持续发威,为让市民游客在夏日也能舒心游园,武汉动物园进行了一系列设施完善。
建设养护部部长刘士菊介绍,今年7月-8月,在全园300处座椅的基础上,又增设了28组石凳、木凳;在游客量大的重要观赏节点,例如湿地鸟区、岩羊峡谷等地,增设了3处遮阴凉亭。此外,全园加装喷雾设施帮助降温消暑,在游览车停靠点,增设了3处360度不间断作业的高杆喷淋桩,水雾面积覆盖700余平方米,在通往大熊猫馆的木栈道、美洲区入口、儿童游乐区等地,加装了5组喷雾设施兼遮阴网。
市民游客最关心的动物种类和数量问题,武汉动物园也在持续性灵活调整。武汉动物园负责人余钢表示,截至今年9月,武汉动物园已顺利引进山魈、棕熊、小爪水獭、非洲狮等动物14种、146头(只),近期还将持续引进斑马、大羚羊、列氏水羚、长颈鹿、大羊驼、小羊驼、欧洲盘羊、角马等动物。
■ 组建300余人科普志愿者队伍
院士领衔,全园上阵,高校联动
“我们的科普队伍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从小就开始参与保护野生动物,希望大家都能坚持下去,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2024年5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通过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平台,在武汉动物园开讲了动物通识课的首场公开课,并为“趣爱野生动物”武汉动物园科普团授旗。
不只是院士领衔,武汉动物园集中全园优质力量,打造了由全园中青年职工为核心的“武动科普导师团”,还积极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组建了一支有深度、有温度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园内园外,累计吸纳300余人开展野生动物相关的志愿科普。
焕新开园一年来,武汉动物园已然成为武汉开展自然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科普宣教部负责人邓丽玲介绍,截至目前,武汉动物园举办名家讲座、特色游园、科普展览、趣味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宣教活动达140余场,打造了“动物通识课”“动物语文课”“趣爱野生动物”等公益品牌活动,还通过“移动动物园”科普讲座,走出动物园、走进校园,面对面将科普知识传递给中小学生,让孩子们从小塑造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线上,武汉动物园还依托自有新媒体阵地、联合国家及省市媒体,打造了《武动新成员》《铲屎官来了》等栏目,趣味科普动物的特征及习性,回应市民关切热点,宣传提升动物福利的举措,加深市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
之外,武汉动物园还积极更新园内科普设施。包括提升科普馆,完成了园内180处科普牌的修订工作,制作“生物多样性日”“本土邻居”等特色科普牌100余块,联合高校志愿者手绘多处科普文化墙及宣传栏,并形成特色宣教产品,编印《遇见野生动物怎么办》和“防投喂”手绘地图、武动游园护照等。
“动物园是人们感受生态文明的窗口,希望通过科普宣教的形式引导公众以友好的方式与自然相处,共同守护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邓丽玲说。
文:蔡燕秋 黄亚婷 邓丽玲 乐霞 图:李子云 赵端 彭少波 邹博略 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