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陆成秋已两个多月没回家了。作为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他是从郧县人3号头骨发掘地直接赶到北京的,筹备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百万年人类史”专题展。
该展览自中秋节假期向公众开放以来,备受欢迎。虽然现场只呈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图片和影像,但陆成秋带来了20件同一地层出土的剑齿象等动物化石和代表该遗址不同时期的典型石器标本。百万年来,它们与郧县人1、2、3号头骨一起,深埋在学堂梁子,最近陆续得以出土,共同实证了中国的百万年人类历史。
■ “世界级的发现”,写入新版历史教材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是其中的代表。”今年秋季学期,“郧县人”被写入人教版全国义务教育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
书中写道:“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出现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之后,在“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和“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之前。
长江日报记者从中国考古博物馆了解到,距今百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材料极少,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元谋人只有两颗门齿化石;在陕西发掘出一个蓝田人头盖骨化石,但挤压变形严重,下部的骨骼缺失;20世纪20年代在周口店出土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被誉为国宝,但在二战中失踪,下落成谜。
去年3月,国家文物局宣布: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第三次发现保存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为我国百万年人类演化史提供关键化石、文化证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称其为“世界级的发现”。
陆成秋告诉记者,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目前正在紧张地修复、观测和科研中,未形成正式科学结论之前,不公开展出。郧县人1号和2号头骨化石,拟于今年12月在湖北省博物馆北馆对公众开放。
郧阳区旧称郧县。当地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个汉江边的小山村,在山岗之上的学堂梁子遗址,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出3具基本完整的百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震惊世界。
1989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听说弥陀寺村民发现“土龙骨”,原郧县博物馆馆长王正华等人前往学堂梁子,用锄头在麦田里挖出一坨“石疙瘩”,经辨认是动物化石。由于它在地层中受到挤压而变形,具体是哪个种属,省内的考古专家无法判定。送到北京后,古人类学泰斗贾兰坡等专家研究后确认,这是一件古人类头骨化石,并根据当时出露的部分化石特征,初步推断其属于南方古猿。它被命名为“郧县人”,即后来的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
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李天元等对学堂梁子遗址第一次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在同一区域的地层中,又发掘出一具更加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这即后来的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郧县人1、2号头骨化石之间仅相距3.3米。
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考古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湖北文物界十分重视学堂梁子遗址,当地也着手建设遗址公园。于是,新一轮发掘工作重新启动。
2021年5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等联合组成多学科科研团队对学堂梁子遗址再次发掘。
2022年5月18日,在郧县人1号头骨被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距离它33米处的发掘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被发现。
■ 半年多精细发掘,最令人欣喜的是保存完好
陆成秋是壮族人,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系。20多年如一日坚持在一线从事考古挖掘工作。最让他开心的是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那一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他正在武汉忙于课题研究。上午9时许,他接到考古队员万晓峰的电话:“好像古人类头骨出来了!”
陆成秋连忙与现场视频连线。当镜头扫到化石面部有眉弓时,陆成秋基本确定这是古人类头骨,连忙叮嘱大家保护好现场,准备熬夜奋战。陆成秋当即启程回考古工地,坐地铁赶往汉口火车站时,一路上思潮翻滚,甚至坐过站了。
尽管已经想象了各种见面的情景,但到了现场,陆成秋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很惊艳!在我原来的想象中,3号不是以这种方式跟我见面的,最多就像1号、2号头骨那样,被包裹在胶结物之中,可能露出来一点点,比如牙齿,能现场辨认是人类化石,我就很满足了,我的要求就这么高。”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下,“没想到它哐的一下就出来了,完全没有包裹、没有遮挡,一个很漂亮的人类头骨化石出现在你眼前,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我们百万年前的老祖宗就这么直接地出现在我眼前了。这个头骨甚至没有什么胶结物,顶骨、面骨部分都露出来了。更难得的是,它没怎么变形,很饱满,眉弓非常清楚。”回忆当时情景,陆成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实在太难得了!很兴奋、很震惊!”
经过多学科团队长达半年多的精细发掘,2022年12月2日,郧县人3号古人类头骨化石顺利出土。陆成秋和同事们像抱初生婴儿一般,小心翼翼地抱着60多斤重的化石,不敢松开。“我们预想3号头骨化石大约20斤到30斤重,实际上要重很多。最令人欣喜的是它保存完好,形态清晰,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
“最享受的就是发现的时刻!考古的魅力在于亲历的每一场发掘,包括田野调查,都会有新发现。发掘之后的整理工作,常常是孤灯黄卷,得静下心。整理这些古物,相当于在跟古人交流。”陆成秋说。
经过充分准备后,科研人员决定对3号头骨化石进行提取。为确保其安全,他们有时得像外科手术一样精细,甚至用上了内窥镜等科技装备。
“我们现在最大的目标是赶紧得出郧县人3号头骨的科学结论,将成果尽快公布。”陆成秋很理解公众对此的期待,但这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相关结论必须经过认真、细致、系统地研究论证,工作量巨大,这需要一个过程。
“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一张表格,但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至少得花两三年时间。”从3号头骨发掘开始,陆成秋和团队成员一直在野外发掘取样。
陆成秋介绍,这不像常规考古,挖出东西,整理好、发表报告就结束了,现在是多领域多学科合作,用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研究。参与考古发掘的团队涉及环境考古学、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分子生物学、地层年代学等8大学科的33个方向。
陆成秋透露,他们先后向北京发了两卡车的样本,将近80米的样品柱,每2厘米一个,一点点地弄,送到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等多地开展样品检测分析。
■ “开盲盒”仍在继续,可能还有新惊喜
陆成秋此前做了十几年的基建考古。“哪个地方有工程,比如修高速,我们就在那里配合开展考古调查发掘。”他先后主持了2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和50多项田野考古调查。旧石器时代考古,是他的专业也是心之所向,在开展基建考古过程中,他也坚持做些与旧石器相关的田野调查和相关研究,成为湖北旧石器领域的知名专家。
2006年,陆成秋参与南水北调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时,与郧县人遗址结下深厚的缘分。此后,每年他都会到那里的田野上走一走,做些年代测定、地质地貌考察等工作。虽然再次发掘暂未提上日程,但他的相关科研一直没有停。
“这个遗址之前就出了郧县人1号、2号头骨,毫无疑问是一个世界级的遗址。但是受当年条件限制,早年发掘时很多重要信息都没来得及提取,留下很多遗憾和悬念。而且1、2号头骨因在地层中受到挤压而变形了,相关结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争议,导致这个遗址的价值和潜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个遗址。”陆成秋一直期待有生之年能重启这个项目。
在狭窄幽深的探井里,发掘人员手持工具一点一点地挖,挖到合适位置后,取样人员平均每5厘米取一小块,有的地层每2厘米取一小块,很细致耗时。必须保证所取的是有效样本,否则所做工作将白费。
陆成秋透露,持续挖了一年多,半年之前才挖到底,取了80米长的样本。有些地方会挖得很深,有时甚至面临生命危险,包括坍塌、缺氧等风险,事先得做足安全措施。比如有个探井1米宽、2米长,深达12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考古工作者从上到下,一点一点地取样,一直取到12米深的地下。
“我们每天都像在开盲盒,从大量出土的钙质结核块中找化石。几乎每天都会出土遗物,特别是化石非常多,随时都有可能开出很重要的遗物。”陆成秋说。
陆成秋坚信这个遗址还会有新的发现,它正好处在秦岭跟大巴山之间汉水河谷里的一个小盆地,在更新世冰期时,秦岭连绵的群山挡住北方冷空气,这里地势相对开阔、两河交汇水源充足、气候温润、植被茂密,形成一个天然的庇护所。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个遗址在一百多万年来一直有古人类在这里适应生存,繁衍生息。
陆成秋告诉记者,我们的祖先用河滩上的鹅卵石打造石器,用石器狩猎动物、挖掘根块、肢解动物、敲骨吸髓。很多古人类与伴生动物长眠于此。本地土壤富含碳酸钙等矿物,这些矿物置换掉人类和动物骨骸的有机质,逐渐变成化石。在百万年中,不断有人类在这里适应生存,长眠于此,在上面又形成新的地层,通过一层一层地堆积,形成了一个很理想的旧石器考古遗址。
“这个遗址,可能我这辈子都挖不完。”陆成秋目前无法预估已经完成的比例。学堂梁子遗址分布面积超过190万平方米,保存了100多万年来不同时期的地层堆积,多数堆积厚达8米,局部超过18米。他们目前的工作都是按照每2厘米或5厘米为一个操作层进行精细发掘,遗址核心区至今才被发掘77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