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湖北省建设工会、湖北省城乡建设发展中心、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武汉市能源集团承办的省城镇燃气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武汉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高压输配运营中心青年技术骨干李亮呈,凭借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荣获大赛一等奖,成为全省燃气管网运行工的佼佼者。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技能的“考核”,更展示他所在的市燃气集团管网运行工队伍整体水平。市燃气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城市燃气管网的守护者,企业一直将职业技能提升放在首位,不断精进技术人员队伍的水平,为城市居民安全放心用气夯实基石。
2012年,22岁的李亮呈加入市燃气集团成为一名普通的维修工,工作以来,他秉承勤奋好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钻研调压器设备。三年后,在他师傅、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熊勇华的指导下,第一次参加武汉市燃气技能比武就获得优秀奖。随后他积极参与公司管网运行工的课程开发和内训师培训,获得内训师资格。
去年冬供期间,多股寒潮接连来袭,日进气量频频突破纪录,最高达到了1227万立方米,这对城市燃气管网中承接上游气源的“心脏”——高压场站,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李亮呈与同事们紧密合作,每半小时便对场站设备进行细致巡查,不遗漏任何细微之处,确保调压器能够平稳运行,坚实地保障了供气的安全与稳定。
“深冬的半夜,我们要速战速决,所以手上的活儿得熟练再熟练。”查看调压器的运行状态、更换滤芯、在用气低谷时进行保养……活儿一件接着一件,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跟设备打交道,反复拆卸、安装、调试,几乎能靠着条件反射干活,基本上不会出差错。“以至于在外面我们一点都不觉得冷,因为大伙一直忙着不歇气。”
如果说冬季保供是一年中最忙的工作,那么每三年一次的设备大保养无疑是最“重”的工作,需借助龙门吊等重型起吊设备完成。一吨多重的调压设备先用龙门吊吊到地面,三个维修人员再同步进行拆卸,每个零部件拆下来,分门别类,有的清洗,有的更换,再挨个地装上去。李亮呈除了要对设备进行维修,还承担着现场指挥的重要职责。在起吊前,他会关停前后阀门,排空管内余气确保无压作业;在拆装调压器的过程中检查配件更换情况、零件清洗、流孔通畅等情况;维修完成后还会对调压器的外密封进行检查,确保没有燃气泄漏,并对调压器调试校对压力,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最难的不是设备太重,而是有些配件如阀口看似皮实却挺‘脆弱’,稍微磕碰就废了,会造成阀门漏气,拆装时要全神贯注。”李亮呈说道。每每此时,他都要停顿一会再操作,要忘记之前那些“耐造”零件的手感,把手上的配件想象成一件艺术品,慢慢掂量着再安装。与其他配件进行匹配时,确保力度够轻柔够稳定。“越‘脆弱’的配件,安装时越让人汗流浃背,因为压力太大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积累和实践,李亮呈逐渐成为高压输配运营中心设备组的坚实后盾,能独立面对解决各种问题。
为了这次省城镇燃气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李亮呈做足充分的准备。面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他耐心地将纷繁复杂的知识点精心梳理,编织成一张张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上班的路上,还不断做着理论知识题库,3000道题目被他熟练掌握。为了提升实操能力,完成手头工作后,一有休息的时间,他就琢磨如何提高实操中的速度与精准度,还通过组织模拟比赛,以赛促练,带动大家共同进步。最终,他不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燃气管网运行工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一同参赛的邵坤也获得三等奖。
长期以来,市燃气集团公司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通过劳动竞赛、导师带徒、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元化岗位技能提升活动,增强“传、帮、带”效应,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和技能层次。
截至目前,已成功促成267对师徒,活跃于企业关键的技术岗位,如高中压场站、管线运维、设备维保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熊勇华,他带的徒弟邵坤、叶灿也在全市燃气技能大赛上获奖;95后的李文奇、张琦琨,在师傅们的带领下成为岗位的技术能手,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同时,也跻身“老师傅”行列,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也带了年轻的“00”后徒弟。
在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市燃气集团的师徒都成为岗位上独当一面的佼佼者,成为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的技术能手。近两年,市燃气集团连续获得省、市燃气技能大赛荣誉17次,其中一等奖3次,获得“湖北省技术能手”荣誉5人,这些“工匠”人才正在源源不断发光发热,持续为武汉市燃气事业的发展贡献“武燃”力量。
撰文:朱炜杰 方正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