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蔡早勤 通讯员潘庆芳 陈甸甸
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都市圈城市咸宁市嘉鱼县,考察潘家湾镇的十里蔬菜长廊。
蔬菜是武汉都市圈重要的产业,武汉洪山菜薹味美价高,远销北上广深等地,成为地方性礼品中的“明星”;天门蔬菜年产量13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阳新湖蒿让小乡村变身“亿元村”;罗田每天超百吨板栗寄往全国……
武汉都市圈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向“新”而行,提稳的“菜篮子”,也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 武汉:菜薹上市期已延长到半年以上
洪山菜薹有“菜薹中的爱马仕”之称,是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关注的菜品,也是武汉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响亮品牌。洪山菜薹原产地的种植面积只有80.13亩,品种独特、产量有限,价格一直比较高。产品主要瞄准商务礼品市场,卖到北上广深等城市的产量占到七成左右,成为地方性礼品中的“明星”。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武汉洪山菜薹年产量达到8600吨,年产值达1.6亿元。为了发展洪山菜薹,现在武汉蔡甸、江夏、新洲等地也在发展种植,产量不断增加。
据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国林介绍,经过培育,武汉市菜薹上市期由原来的3个月左右,已延长到半年以上。
除了菜薹,武汉还有可全年种植且口感甘甜的“汉白玉”小白菜、打破国外同类茄子品种垄断的绿萼片“鄂茄六号”、辐射全国85%以上莲藕种植区的“鄂莲”系列莲藕等。“武汉产蔬菜,如高品质番茄、口感黄瓜、洪山菜薹、武汉莲藕等优良品种,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了品种的升级换代。”周国林说。
好土壤培育好蔬菜。今年10月,中国地质学会发布全国第四批18宗天然富硒地块认定名单,由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省地质学会联合推荐的“武汉市东西湖区五一大队汇春基地天然富硒地块”名列其中。富硒土壤可以提高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土壤中的硒元素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益处,是被誉为“长寿元素”的矿物质。位于该天然富硒地块中的武汉汇春名优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国家级专业合作社,已获得国家级生态农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定基地等荣誉称号。
■ 嘉鱼:十里蔬菜长廊吸引总书记目光
总书记考察的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长约10公里,面积2.7万亩,年产蔬菜21万吨。这两天,长江日报记者前往探访,看到这里的“甘蓝”喜获丰收,产销两旺,当地蔬菜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加速奔跑。
暖阳下,远看,十里蔬菜长廊满目青翠;近看,舒展的甘蓝层层透绿。
嘉鱼县潘家湾镇肖家洲村党支部书记蔡建红说:“甘蓝现在地头差不多一斤七八角,市场上差不多就是一元多了,比去年价格高了差不多一倍。”蔡建红介绍,20世纪80年代,村里最早有7户农家开始试种甘蓝,因为它收益高,一亩地可以多赚几千元钱。
十里蔬菜长廊依长江而建,横跨嘉鱼县的三座村落。秋冬季以种植包菜为主,到了每年夏季,轮换种植冬瓜与南瓜。由包菜、大白菜、南瓜、冬瓜组成的“两瓜两菜”,也是嘉鱼蔬菜的主要产品。
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紧邻武汉,是湖北省蔬菜大县,已建成露地蔬菜、设施蔬菜、水生蔬菜三大板块。目前,在嘉鱼,蔬菜种植面积达29万亩,年产量127万吨,产品畅销国内外,带动周边1.7万农民人均增收1.6万元,蔬菜产业切切实实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而这正是当地“转品种、转方式、转销路”的结果。其中,研发出打破国外垄断的国产种子是“赢在起跑线”的关键,为此嘉鱼县专门成立了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让科研人员给种植户提供技能培训。
为扩大销路,嘉鱼县成立了蔬菜营销协会6个,蔬菜家庭农场和蔬菜专业合作组织144个,蔬菜营销服务组织80多个,蔬菜营销服务队伍达到3000多人,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蔬菜销售窗口,与22个省级大型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早上从田间地头收下来的包菜,一个半小时后就可以出现在武汉的白沙洲大市场。除了供应国内,嘉鱼的蔬菜已经出口至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村里只有泥巴路,想把蔬菜运出去要用拖拉机拉到有路的地方再转大货车,除货车费用外拖拉机运费还要每斤两三分钱,一天最多运几百斤。有了交通运输部门修的‘蔬菜大道’后,货车可直达田间地头,一天能运输几万斤蔬菜,把运输成本直接变成了菜农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村民纷纷加入种菜的行列里来。路变宽了,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蔡建红说。
■ 天门:蔬菜带动相关从业人口20余万人
进入秋冬季节,位于天门市高新园的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门口,送菜、拉货的货车每天排起长龙。这家蔬菜加工企业,每天可“吃下”60万公斤新鲜蔬菜,将300吨成品酱菜发往全国各地,每天能在飞机上卖出20万包蔬菜包。
天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蔬菜常年种植50万亩,已形成天西露地蔬菜、城郊设施蔬菜、精品水生蔬菜、地方特色蔬菜4大蔬菜板块,多宝萝卜、张港花椰菜、岳口芋环等特色优质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天门蔬菜年产量13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带动相关从业人口20余万人。
蔬菜产业已成为天门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培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国家级“一村(镇)一品”示范村镇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国家驰名企业商标2个。
■ 阳新:“小湖蒿”撑起亿元村
11月中旬,记者走进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湖蒿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湖蒿青翠欲滴。大棚湖蒿一般在春节前半个月上市,以嫩茎取食,嫩茎凉拌或炒食,清香鲜美、脆嫩可口、风味独特。
“湖蒿是时令蔬菜,保鲜期较短,成熟以后需尽快收割,抢‘鲜’上市。优质的湖蒿,颜色亮白,杆茎粗长,口感脆嫩。”宝塔村党总支书记肖唐明介绍,湖蒿不仅经济价值高,还是千家万户喜爱的美味佳肴。
宝塔村已形成万亩湖蒿基地,发展湖蒿种植基地一万余亩。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宝塔村已经发展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阳新把湖蒿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已发展湖蒿基地40000余亩,年产量近6万吨。“阳新湖蒿”先后通过了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销往武汉及东南沿海城市。
■ 罗田:每天超百吨板栗寄往全国
一到秋天,街头巷尾就会飘来糖炒板栗的香味。你品尝的这道受热捧的街头美食,或许板栗就来自黄冈市罗田县。
罗田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森林茂密,土壤肥沃,非常适合板栗生长,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罗田板栗个大脆甜,原生品种多达17个。为了更好开发利用原生的板栗品种,湖北省林木良种委员会筛选出五个良种,在罗田推广种植。
目前,罗田县已建成板栗基地60万亩,年产量6万吨左右。自今年8月中旬以来,每天都有约130吨板栗从罗田发往全国各地。依托当地38家大型加工企业,在速冻板栗等传统产品之外,今年还研发出罐头、休闲食品等产品,对接大型商超供应链,扩大供应份额,提升板栗的品牌价值。
2023年,罗田板栗产业综合产值达21.2亿元,带动近10万农户增收和1万余人就业。今年,罗田还投入1000万元,用于板栗示范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在田间地头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布“黄金十条”政策措施,支持助农直播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