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覃柳玮
11月28日,由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2024年“同上一堂思政课——中国式现代化”播出。这堂思政课通过“伟大领航”“英雄人民”“武汉实践”三个篇章生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 思政课激发青少年奋斗精神
“收看了这堂思政课,我的内心充满了感动和自豪。”武汉市青山区钢都小学四年级学生林振礼说,情景剧中,李德仁爷爷潜心科研、立志报国的故事,让他深受触动,希望能成为像李德仁那样的科学家,用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现代化增光添彩。武汉市天门墩中学的李可豪对两位院士的故事印象尤为深刻。他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身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心怀梦想,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状态迎接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从“一桥飞架南北”到如今中国桥梁建设屡屡刷新世界纪录,“桥”的故事让钢都小学四年级学生朱文慧感受到祖国现代化发展的艰辛历程。她说:“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天门墩中学学生戴雪菲感叹:“想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提升自身素养,勤奋学习,争做强国好少年,让青春的力量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绽放绚丽光彩!”
“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行则将至。”武汉市黄陂区第一中学高二学生冯雅曦说。
■ 思政课与新时代青年同频共振
这堂特别的思政课真正做到了与新时代的新青年们同频共振。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贾朝义说,这堂思政课上讲到白鲟的灭绝和长江江豚数量逐年增长的实例让他感到震撼,让他了解了保护长江江豚、保护环境、数字赋能、创新引领等一系列举措,加深了对科技创新为武汉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赋能的理解。
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胡斐说,在“武汉实践”篇章,阳逻港的变化最让他印象深刻——从一个小渔村到如今长江中上游唯一的天然深水港,阳逻港的变化天翻地覆,通过岸电设施、污水应急收集装置、固体垃圾全接收等方式与措施,真正体现了科技创新在武汉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绽放的强大力量,也展现了武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决心与信心。
“书本里的各种理论知识,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遥远。”胡斐感叹,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他将在学习好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将所思所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 思政课让学生打心底产生认同
“这堂思政课就像一场别开生面的时代‘舞台剧’,把国家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演绎得淋漓尽致。”钢都小学思政教师王芳认为,“同上一堂思政课”将那些曾经抽象的概念,化作眼前鲜活灵动、可触可感的奋斗篇章。从往昔烽火硝烟中拼来革命胜利,奠定发展根基,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举国欢庆、挺直脊梁,再到当下武汉凭借科技创新,让阳逻港华丽转身为长江中上游第一大港,同步守护长江江豚、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舞,理论知识巧妙融入实例。“思政课仿佛被注入神奇魔力,感召力‘爆棚’,让学生们打心底认同国家的前行方向与道路抉择。”
在天门墩中学思政教师施康英看来,这堂思政课深入挖掘并用好了家乡武汉的本土资源,由小及大地向青少年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增强了青少年政治认同和情感共鸣。黄陂一中思政教师江传佳认为,这样的思政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启迪,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让他和学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必须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进。”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菲表示,课程以城市的发展脉络和成就为重点内容,通过讲述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鲜活故事,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伟大意义讲深、讲透、讲活。鲜活、生动的课堂体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引领广大学子牢记嘱托,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把青春最美的样子绽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