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精准对接群众健康需求 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高水平医疗服务为武汉市民提供坚实“医”靠

    国家岐黄学者王平教授(左四)在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把脉,带教中心青年医生。

    武汉市第四医院运用国产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武汉市第一医院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以来,周到细致的服务举措覆盖医疗服务全链条。

    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设有一流的武汉市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实现病理诊断服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12月2日上午,一台搭载800毫升血液的无人机从武汉血液中心起飞,前往位于武汉经开区的武汉亚心总医院,这标志着武汉首条血液运输低空航线正式开通。 

    史伟 摄

    11月26日,跨越近200公里,历时35分钟,“空中120”护送崇阳患者来汉。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看病就医,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卫生健康系统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进一步聚焦人民群众实际就医需求,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着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起全方位医疗服务体系。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老百姓健康幸福感和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

    ■ 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多个专科实力全国领先

    前不久,一名不足1岁的男婴因大脑深处松果体区长肿瘤,引发脑积水。由于年龄小、脑瘤大,切除风险很高,辗转多家综合医院,也没医生敢接手。

    患儿父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武汉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刀医生改变传统开颅方式,改从大脑侧面开刀,尽可能将肿瘤与周边脑组织剥离,阻断血液供应后,仅花7分钟就顺利切除肿瘤,避免了大出血风险。

    与成人相比,儿童神经外科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常常需要不一样的手术思维。7年前,武汉儿童医院成立小儿神经外科,让复杂脑病患儿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

    “学科实力是公立医院品牌信誉、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学科建设应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武汉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提升医疗质量必须注重学科建设,需要加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力争在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上取得重大突破。

    今年1月29日,武汉市第四医院(武汉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中心成功完成该院首例国产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标志着武汉骨科手术进入“机器人智能化手术“时代。它的投入使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同时也缩短了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康复的时间。目前,这台关节外科手术机器人已在该院成功协助医生完成100台手术,为百名需要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摆脱跛行。

    激光消融、“钥匙孔”手术、3D打印、3D腹腔镜下“膜解剖”微创手术、机器人手术、人工心脏……在武汉的各大医院,这些听起来神乎其神的高科技,如今已成为日常诊疗手段之一。

    只有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才能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2023年武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分别达到6981家、10.57万张、16.43万人,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以器官移植、妇产科、心血管、口腔医学等为代表的一批专科诊疗技术已达到全国顶尖技术水平,肿瘤、皮肤病、烧伤等多个专科诊疗中心医疗技术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化解看病烦与“繁”

    一次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多家医院共享互认,近日,武汉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正式上线。只要诊断报告单上有“鄂HR(互认)”“武汉HR”等互认标识,且检查检验的时间、技术规范满足临床诊疗需求,患者就不需要重复检查,省时、省钱又省心。

    “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就医负担的关键举措,是主动改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就医感受的重要方式。”武汉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正积极试点、稳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79家医疗机构接入武汉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

    入院、挂号、续费、结算等就医过程中的“关键小事”连着民生大事。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取药窗口,每位药师都会拿着药盒叮嘱患者记得扫上面的二维码。据了解,“药盒二维码”是该院去年推出的便民服务,在用药错误风险高的药品外盒上“加装”二维码,患者可及时扫码问药师,进一步保障用药安全。自该院2019年创建“最温暖医院”以来,从入院评估、检查陪诊、治疗护理、出院医嘱,170条温暖举措几乎覆盖了医疗服务的全链条。

    精准分时诊疗、日间手术室、“一站式”入院中心、床旁支付、上线“医保码”……聚焦医疗服务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武汉多家医院在就医办理环节和时限上做“减法”,在服务过程和保障上做“加法”,以此化解看病就医的烦与“繁”,努力让患者就医的“烦心事”变成“宽心事”。

    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近年来,武汉医疗机构将防治关口前移,促进医防融合,加快建设数字化医联体,探索全链条服务,推进全程健康管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老“糖友”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仪”,在家中的血糖情况就可被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实时掌握;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心电图检查信息经“云”端,来到三甲医院心功能科专家的电脑屏幕前……2021年,武汉市中心医院率先在全省陆续推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平台。如今,“智慧慢病管家”从医院延伸至武汉多个社区,走进千家万户,惠及近百万居民。

    ■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市民看病就医更方便

    “盼这一天好久了!现在,家门口就有了顶尖三甲医院,我们看病再不用东奔西跑了!”今年9月20日上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正式开诊。家住洪山白沙洲世茂云锦小区的居民陈女士不到8时就等在门诊门口,是当天的首位患者。

    洪山区在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常住人口规模达170余万,但之前三甲综合医院仅有一家,远远无法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为补齐民生短板,洪山区将引资建设三甲综合医院纳入全区重点项目攻坚计划。除了武大人民医院,去年,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也投入运营使用。

    洪山区是武汉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的缩影。2020年以来,武汉将公立医院建设重点放在新城区,以及中心城区人口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薄弱区域。蔡甸区常福医院、黄陂区人民医院、新洲航天城医院、江夏云景山医院相继建成;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儿童医院等三甲公立医院纷纷落子光谷开设分院,使该区域成为武汉新的优质医疗服务密集区。

    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分级诊疗,做到“小病不出社区”。

    为夯实基层,让老百姓信任基层,近年来,全市持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能力提升“五个一批”行动,全面夯实城市地区15分钟、农村地区30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截至2023年,共有19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或基本标准,建成31家社区医院,打造了147个基层特色科室,有8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CT。

    ■ 名老中医“传帮带”

    “汉派中医”彰显特色优势

    10月19日,2024年武汉市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活动启动,万余名市民热情参与,不少市民带着老人、牵着孩子,组团前来沉浸式体验中医药传统文化魅力。

    “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而且国家已将中医药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据武汉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汉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和落实举措,全面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着力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

    11月28日上午,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满了前来看病的居民。2020年8月,岐黄学者、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王平的“岐黄学者工作室”在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揭牌成立。四年来,王平教授每周四都会带着团队到该中心坐诊。

    而对于三级医疗机构来说,引进高层次中医名师工作室,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传帮带”。“和西医不一样,中医药是独特的师承教育。”武汉市中医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国医大师梅国强、金世元,岐黄学者刘清泉、王平等,在医院设立名医传承工作室。此外,医院还设立了徐升阳、徐宜厚、叶世登等1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形成了以医、药双星为先导,以国家级师承导师、省市级名医大师和知名专家为保障,以优势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业务骨干为基础的学术传承体系。

    截至2023年,武汉市拥有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1029家,建有4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个省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以及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在内的64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拥有26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以及85个省、市中医重点专科,全市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2人以及一批省、市级中医大师名师领军人才,汉派中医力量正蓬勃生长。

    ■ 立体急救网和安全采供血

    筑牢群众健康生命防线

    医疗急救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权、安全感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也是衡量一座城市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点击短信链接,即可与120调度员视频连线,在调度员指导下开展急救。不久前,黄陂区一位老人心跳呼吸骤停,市急救中心调度员邹婷在派出救护车的同时,通过视频连线“看”清楚现场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家属自救,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传统的120呼叫方式是由接线员问清楚患者位置、病情,再调派救护车前往,而在短时间内获取完整而准确的信息存在一定难度。”据武汉市急救中心相关责任人介绍,部分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往往无法准确描述所在位置,给派车带来困难。武汉市急救中心聚焦“互联网+院前急救”,将定位服务引入急救救援,为急救体系装上“智慧的大脑”,市民只要拨打120电话,即可自动定位。同时,武汉139台救护车上安装了5G移动基站,并与6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完成信息对接。患者在救护车上的生命体征监测可实时传到医院急诊科,实现来电即定位,上车即入院。

    “快速反应,必须有密集的急救网作为支撑。”2020年以来,武汉以平均每年新增10个站点的速度设置网络急救站,全市已建成运行急救站141个,中心城区已形成“10分钟急救圈”。

    为顺应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武汉市急救版图也在不断拓宽。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空—地”急救站总数达到5家,建有医院内停机坪8个和一批临时备降点,可调用医疗直升机2架,“空中120”急救网络不断织密。

    除了急救能力,供血能力也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2023年,武汉市血液采集共40.75万单位(81.5吨),同比上升7.7%,血液库存全年保持在安全线以上,出库血液检测合格率100%,全力守护了武汉千万人口的血液安全生命线。

    今年10月1日,一位罕见血型患者突发大出血,武汉血液中心接到医院求助电话后,快速查到与该患者相匹配的血型,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能快速查到与王女士血型相匹配的血液,一方面得益于热血英雄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心建立了稀有血型资料库。”据武汉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临床救治中,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用血需求,血液中心对定期献血者进行了筛查,汇总相关数据信息,建立“红细胞表型库”“血小板基因库”“稀有血型库”等血液样本信息库,以便于有特殊配型需求的患者快速找到与之匹配的血液,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 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

    持续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近年来,武汉参保人数不断攀升,参保人数超过1100万人,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定点医药机构应纳尽纳,不断惠及全市更多人民群众。

    全市具有住院资质定点医疗机构实行DRG医保支付全覆盖,全面引导医疗机构转变发展模式。自2019年起,武汉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医保支付改革从国家“先行试点”迈向国家“先进示范”。通过DRG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武汉市医疗服务供给质量逐步提高。我市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从2019年的16300元降低到2023年的12800元。在保障参保患者医疗质量安全的同时,减少了过度诊疗和不合理支出。在全省率先将172个术式纳入日间手术医保支付,群众就医满意度不断提升。

    持续实施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截至目前,3088种新药、好药大幅降价,并新增进入医保。将协议期内医保谈判药品和竞价药品全部纳入“双通道”药品目录,并将协议期内谈判药品及部分谈判转常规乙类药品纳入“单独支付”药品管理。支持全市医疗机构306种自制制剂和多个先进诊疗项目进入湖北省医保支付。

    全力推进国家、省、市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结果在武汉落地执行,每年为全市人民减轻医疗负担超过4亿元。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取消耗材加成,常态化实施医疗价格动态调整,不断促进我市医疗卫生的完善和发展,为构建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策划: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