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多元融合发展 创新活力尽显

武汉生命健康产业聚链成势

    在武汉市首届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大赛“大健康赛道”决赛现场,33个项目展开激烈比拼。

    彭童杰 摄

    光谷生物城历经16年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千亿产业集群。

    胡冬冬 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魏翔教授团队全球首创“心脏不停跳心肌切除器”,为患者开辟希望的新路径。

    医院供图

    国内类器官行业龙头企业大橡科技将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放在武汉。 

    喻志勇 摄

    武汉冰雪运动人数呈现指数级增长,促进“冰雪经济”蓬勃发展。

    胡冬冬 摄

    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武汉连续举办六届,成为武汉市健康产业的关键一环。

    史伟 摄

    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健康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关键期。在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全力支持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搭建共建共享医疗资源的平台体系,营造形态多元的产业生态。

    从政策端拓展办医多元新格局,到文体旅深度融合催生健康新业态;从科技创新成果频出破解医学难题,再到产业集聚态势凸显,一条全方位、全周期的大健康产业链正在成型。目前,武汉初步形成了高端医疗装备和生物创新药产业集群,市场主体突破4500家,规模近5000亿元。

    ■ 科技创新加速 攻克医学重重难题

    “魏主任,现在我能做的运动可多了,还养成了健身的习惯,感觉人也越来越自信了!”不久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外科主任魏翔一打开手机,就看到了南京小伙李想(化名)的消息。“不容易啊,当时这小伙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也就是肥心病,身体状况几乎不允许他有什么剧烈运动,再看看如今,我都替他感到高兴!”魏翔说。 

    李想之所以能有今天,不得不提到两年前的一台特殊手术。4刀切除7克心肌,术后1小时就清醒拔管……这是魏翔团队首创的经心尖微创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倾注了他们四年的心血。 

    “针对肥心病治疗难题,微创心肌切除系统这项技术的应用,让原本四五个小时的手术时间缩短至一小时;术后患者从需要插管两天,到如今缩短至一周内即可康复出院。”在魏翔看来,技术最终要服务于患者所需,这才是真正造福社会。 

    为了让科研成果快一拍运用于临床,让患者早受益,2018年同济医院设立临床研究中心,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短短6年,同济医院有近千个医学创新成果,微创心肌切除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武汉众多医疗机构及生物医药企业打破学科与技术的壁垒,涌现出不少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得以加快培育。 

    “这种注射液一旦获批上市,将极大缓解我国人血清白蛋白供应紧张的局面,彻底破除对进口的依赖。”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雪介绍。 

    据了解,禾元生物自主研发长达18年,把水稻的种子当作生物生产车间,通过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将原本从血浆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水稻,让水稻进行合成,最终实现规模化生产。这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生物制药,如今,相关药品已经完成临床三期试验,提交新药注册申请已获受理,还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预计明年二季度就能投产。 

    为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最坚实后盾,武汉积极营造支持创新、敢于创新、持续创新的浓厚氛围。 

    今年5月中旬,首届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大赛正式启动,大赛组委会共收集到来自79个单位近394项参赛项目,包含生物医药、检测试剂盒、医疗器械医疗软件平台、健康管理、临床诊疗等方向。经过资格审核、初赛、复赛等多轮角逐,146个项目晋级大赛决赛。 

    “我们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用大数据‘喂’它,真正实现精准AI辅助诊断。”近日,一款名叫“维纳斯精灵——宫颈无创精准AI辅助诊断系统”的项目在武汉市首届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大赛决赛中亮相,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Ⅰ科主任张燕介绍,该系统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能无创、精准、高效地实现宫颈病变“即视即诊”。 

    参赛项目从跨越千年的望闻问切到如今的智能诊断,从手工书写病历到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治疗,医疗大健康的数字化转型与AI(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各项目团队、医疗机构、科技企业的关注焦点。 

    武汉市汉口医院杨露团队聚焦脑机接口技术,通过检测脑电信号开展神经源性吞咽障碍康复;武汉市中心医院陈伟团队建数智化管理平台,可实现睡眠障碍疾病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武汉市第三医院李章华团队带来“PRP规范化制备瓶颈与全自动化机器人研发”项目,希望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提高临床诊疗效率的同时确保准确性。 

    随着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持续成熟与广泛应用,它们正为医疗大健康产业构建起一个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

    ■ 头部企业落户 产业集聚态势初显

    大橡科技是一家从事类器官芯片研发的行业龙头企业,总部位于北京。此前,他们一直在寻找子公司落地的位置,不时有外地政府及当地产业园区找上门,希望他们能落地,附带优厚的条件。

    但最终,大橡科技选择了武汉。去年6月16日,武汉大橡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光谷生物城,并把研发、生产、临床及科研技术服务全流程放在武汉。这一落户,填补了园区类器官芯片相关企业空白,完善了光谷新药研发产业链和创新链。

    该公司创始人周宇说,光谷生物城聚集了一大批生物医药人才,还有一批客户和合作伙伴,“这里有全国不可比拟的优势,能满足我们在研发、生产、应用环节上的内在需求”。

    从武汉郊外二妃山下的一片荒地,到如今产业高楼拔节生长的生物新城,光谷生物城历经16年建设,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服务、智慧医疗等领域,入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前五,成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核心区和桥头堡。

    近年来,武汉市全力把生命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方案。武汉市立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吸引了健康领域头部企业落户,着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大健康产业链条。

    武汉生命健康产业集聚态势初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自2007年获批以来,生命健康产业形成千亿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光谷生物城“一城”、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一园”,以及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三区”新格局。

    健博会是武汉市健康产业的关键一环。今年4月,第六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汉开幕,千余家知名企业参会参展,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自2019年以来,健博会累计吸引来自36个国家的近百万人参展参会,投资规模近4000亿元。

    据了解,2023年,全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4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5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3家,引入了联影、迈瑞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以及5G远程超声、质子治疗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科技成果。

    ■ 产业融合发展 催生健康服务新业态

    11月1日上午10时,江夏区山坡街道熊家湾里村湾口陆陆续续停了5辆小车,“95后”青年方若民正忙着招待城区来的“看房客”。

    2019年,方若民创办湖北乡下有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成员从“城里有房、乡下有院”的村房改造理念出发,让老屋变新居,招募“城市人”变“新村民”,共同建设的“共享村落”唤醒诗和远方,持续点亮了江夏区、新洲区、黄陂区、东西湖区共7处“空心村”。

    近年来,武汉积极探索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一系列创新举措和项目落地开花,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康养旅游体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亮点。此外,武汉也积极推动体育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冰雪运动产业蓬勃发展,打造新的健康产业服务新业态。

    11月8日,位于黄陂甘露山文创城的甘露山国际滑雪场迎来全国各地雪友。当日,这个华中最大、国内第三、世界第七的超大室内滑雪场正式开业。武汉许多市民也慕名前来“尝鲜”。自带滑雪装备、“全副武装”的琦琦一大早从汉口驱车前来,对滑雪场赞不绝口:“我从岱黄高速公路开车40分钟就到这里了。雪场宽敞、雪质优良,和室外滑雪体验不相上下。”

    武汉市冰雪运动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更多冰雪运动场馆的落成和冰雪活动的举办,武汉冰雪运动人数呈现指数级增长,促进了武汉“冰雪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武汉进一步落实《关于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截至2023年底,武汉共有11042家体育市场主体,从业人员13.8万人。

    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武汉在中医药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中医药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创新思路、再加力度,在打造中医药大健康特色文创产品方面取得突破。

    在去年9月举办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一款马应龙与黄鹤楼联名推出的“楚盒·鹤礼”文创礼盒荣获金奖。这是武汉市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的第一个金奖,也是打造中医药大健康特色文创产品方面的一大突破。

    ■ 绘就政策蓝图 拓展办医多元格局

    “社会力量参与办医,让我们老百姓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尊重。”前不久,91岁刘奶奶(化姓)的家属将一面写着“耐心负责好护士,情真意切似家人”的锦旗,送至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龚丹手中,并对护理团队表达了衷心感谢。 

    刘奶奶的家属说,住院期间,护理团队比亲人还仔细,一有渗液就及时更换敷料。护士们不仅动作轻柔,不断观察刘奶奶的反应及疼痛感,同时还耐心指导家属如何在家为老人进行压疮护理。

    “非公立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市基础医疗近一半的任务,服务水平直接关系着市民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武汉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满足老百姓对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健康需求,真正彰显社会办医的价值,武汉针对社会办医多次释放积极信号。

    去年9月7日,武汉市卫健委、武汉市发展改革委发布《武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到对社会办医设置不受限制,鼓励发展儿科、中医、康复等优质稀缺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具备规模化、特色化的综合类及稀缺专科医院。

    从《规划》中可以看出,《规划》提出的对社会办医设置不受限制,打破了之前社会办医所面临的门槛和瓶颈制约,无疑是医改路上的一大进步,成为其他省份学习效仿的榜样。

    这不是武汉第一次针对社会办医释放积极信号。2018年,武汉先后两次修订《武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社会办医敞开大门。同时,还将社会办医用地纳入城镇用地总体规划,每个区预留3块至5块地,“虚位以待”吸引社会资本,并在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

    除了鼓励社会办医,武汉也支持中外共同捐资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需求。

    今年9月5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沈阳等6个城市暂时调整实施有关行政法规和经国务院批准的部门规章规定的批复》文件精神,介绍武汉市推进文化、医疗服务扩大开放等相关新政策情况。 

    《批复》中涉及1项健康医疗服务领域调整:允许在武汉市以中外共同捐资方式,按相关规定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此次允许中外共同捐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拓宽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壮大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个主体。”武汉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利好之下,武汉社会办医机构数量激增。目前,武汉非公立医疗机构有3600多家,占据医疗机构总数一半,已成为全市医疗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策划: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