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向内“链”功
链主“牵手”攻关芯片全国产自主可控
3年前,因为一“芯”难求,多家车企暂停生产,“芯片荒”中大量短缺的,就是MCU芯片。
就在今年,东风公司、中国信科两大在汉央企携手,一同攻关车规级芯片自主可控。由他们牵头成立的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经过不懈努力,成功突破缺“芯”困境。目前,全国产自主可控高性能车规级MCU芯片DF30顺利登上东风车型产线,成为汽车的“智慧大脑”,精准调度着汽车导航、变速巡航等指令。
信心,源自一次次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在武汉,东风汽车、芯擎科技、黑芝麻等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为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全链条一起往前推进,才能一步步踏上新台阶。”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说。就在今年,九峰山实验室与一家专注于光电集成技术的“瞪羚企业”——武汉驿天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第三代半导体相关设备,测试精度达到微米级。
如今,这一设备又“反哺”在九峰山实验室应用。企业产品量产进程加快了,拓展了一批新客户,九峰山实验室也更快打通半导体产业链条关键“断点”。
一环衔一环,一链又一链。在武汉的经济版图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贯通,共同打造韧性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已成常态:
华中数控、华工激光等一批企业在工业母机产业链对接专场中“链”上寻亲;“芯光链”线上交易平台上其注册用户已突破8000家,交易额超过14亿元;湖北国控、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等多个产业供应链平台被组建,加速打通产业发展堵点、难点,锻造发展新长板。
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先进材料、关键装备和零部件等产业领域,武汉正增强产业链韧性和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培育壮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 向前闯关
年底忙交付抢订单为了来年更有奔头
深夜,位于武汉都市圈的花湖国际机场进入最忙碌时刻,一晚上,这里最多有100架次航班起降。今年1—9月,花湖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已跃居全国第五,增速全国第一。
清晨,一列满载着东风岚图新能源汽车的中欧班列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鸣笛出发,即将开往欧洲某地。如今,每月都会有大约3个批次的东风品牌的车辆通过中欧班列销往海外。
城市要转变发展方式,企业也都在想新办法。在武汉经开区,由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65MW(兆瓦)燃料电池发电站系统刚刚向海外客户交付,企业海外业务占比大幅增长,技术与产品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
在东湖高新区,华工激光国际业务部组织相关产品技术工程师钻研学习欧洲标准,小到一张标签纸上的翻译是否准确也不放过,带着“放大镜”去解决客户的每一个问题。上半年,华工科技激光智能装备核心产品在欧洲、东南亚等海外高端市场销售同比增长80%以上。
光伏市场饱和了?那就找出空间!今年,美格科技攻入欧洲阳台光伏市场,出货量位居榜首;
造船业比拼,咱能行吗?今年,武汉签下16艘新能源船大单;今年上半年,武汉船舶产业规模同比增长16.5%;
向前闯、向外奔。从卖“油车”到改卖“电车”的汽车销售员邹玮感慨,2024年,是他突破职业瓶颈的一年,收入一年涨了20%。
一年忙到头,武汉人说,“要登绝顶莫辞劳”,只要努把力来年就会有奔头。新的一年,武汉这座中部重镇,更加坚定信心向前进,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