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 奔着转化去:
不到两年时间,30多家创新企业在九峰山实验室周围聚集
近日,科技部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武汉创新能力指数排名全国第六。
武汉是全国三大智能密集区之一,创新人才荟萃,“家底”深厚。2024年,有19家在汉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在全国城市排名第二;每万家企业中高企数量达171家,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
如何让创新成果从“躺”在论文里转化为实际应用?答案是“转化”,而且从一开始就要奔着转化去。
以武汉城区最高峰命名的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年轻科研工作者,正瞄准攻坚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尖端前沿。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曾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九峰山实验室的平台搭建桥梁,畅通化合物半导体创新成果转化‘高速路’。”如今,投入运行不到两年时间,30多家创新企业在九峰山实验室周围聚集,总估值超过百亿元。
“九峰山实验室是一个独特的地方。”湖北九峰山实验室海外伙伴发展总监托马斯·柯林斯觉得,这里是连接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桥梁,不仅仅是国内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希望未来这样的合作可以扩大到国际范围内。
为了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湖北光谷实验室还尝试按照科研团队和企业需求,定向匹配专业工程师,配合他们完成产品小试。
在多方的努力下,国内首款基于自研电路的硫化铅量子点红外成像样机开发成功,将于2025年规模化交付,目前已经拿下了百万级订单。
尝到“甜头”后,光谷实验室便在全国率先探索招聘懂技术又有一定市场资源的“技术经纪合伙人”。目前,这一队伍已超20人,他们大多来自科技部门、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
“我们最擅长的就是做研究方面,最多的产出是论文,光谷实验室完善这个技术,使它更能满足客户需求。”光谷实验室胶体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项目组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高亮说。
从九峰山实验室到光谷实验室,从东湖实验室到珞珈实验室……一个个创新成果正向着转化而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攀高逐新。
■ 在技术和市场间“转场”:
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已入驻超6.2万家企业
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形成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的融通创新模式,畅通从“书架”到“货架”关键的“最后一公里”。
武创院便是一家探索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难一公里”的新型研发机构。“难”在哪?“点菜的不吃饭,吃饭的不买单”是“症结”所在。
上个月,武创院“拨转股”支持项目武汉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领衔的暴发性心肌炎精准诊断试剂盒项目临床试验正式启动。“我们过去也做了许多专利,相当有难度。”汪道文感叹,武创院共担风险的成果转化路径,让转化之路越走越畅通。
武创院院长助理王慧中表示,作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武创院的定位正是做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
武汉的创新探索让科技和产业不再割裂,“科创+产业”意味着创新要“加”上产业思维、产业导向。在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上,企业用户找科创资源如逛“淘宝”一样便捷。
自2023年12月上线以来,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已吸引超过6.2万家企业入驻,成功对接11200余项需求。
“我和同事们每天‘泡’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里,在技术和市场间不断‘转场’。”平台技术经理人周昉编制的产业链图谱不仅按照上下游排列出上千家企业,相关细分领域的专家也一一对应、穿插其间。
企业和科研机构牵手后,产品正式投产前还得过中试这一关。中试也被称为“达尔文死海”——从理论研究走向产品市场的空白地带,要跨越“这片海”,必须搭建“中试桥”。
武汉之南,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中试厂区内,10余个矗立的金属罐体引人注目。这里正在中试的是新型磷酸铁锂前驱体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前不久,先进院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在武汉,科技创新正持续引领产业创新。据统计,2024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达15323家,是2021年的1.67倍,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