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无限杂思·

女娲补的什么天

    刘洪波 湖北仙桃人。长江日报评论员,高级记者。

    □ 刘洪波

    女娲补天是人所周知的上古神话。这个神话说的是什么有着多种解释。例如说它来源于陶器的发明,人们从烧土为陶的现实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女娲补天说的是陶瓦盖房,使人脱离草屋漏雨之苦。例如说它反映的是上古时期陨石雨造成的破坏;例如说它反映了全新世降温的灾难。

    近日看到一个新的解读,说女娲补天,不是补天空缺漏,而是补天时不协,补的是历法上阴历和阳历不协同的天数。

    我们知道,中国历法有独一无二的传统,那就是阴阳合历。这种历法不是单纯的阳历,只以太阳周期纪年;也不是单纯的阴历,只以月亮周期纪年;它是把月亮与太阳周期协同起来,19年7润,有容纳与协同日月运行的宏大气局。它在时间认识上是精妙的,在时间生活上是精致的。中国古代历法无论对农业时代的生产,还是对古代整体社会发展水平的生活,都显示了巨大的文化优势。

    人们怎么知道一年有多少天?搞得很精确很难,但知道一年365天并不难,太阳在一年间有光照最短与光照最长的时候,冬至、夏至,很早就被人注意到。冷暖四季,温带地区很鲜明,各种物候特征也与太阳照射相关。但对于普通人过日子来说,月亮是一个更加容易把握的周期,举头一望,就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中国历法在此显示了巨大智慧,就是既要太阳历法指导农时,又要月亮周期便于生活,两种历法的好处都要有。

    人们记日子时,总要说几月初几;当人们种地时,要遵循二十四节气。这两种周期之间,每年有近11天的差值,要用闰年的办法来解决。所谓闰年,其实就是用来解决月份与实际季节越跑越远的问题的办法。闰年使我们能够把暑期固定在六月或七月,把寒冬固定在十一月或十二月,由此就能够说“六月骄阳”“腊月雪飘”。

    单纯的阴历就不是这样,它的任何一个月都可能是天寒地冻,也可能暑热蒸腾。如果1月过年,那么这个时间每3年就会向前挪一个月,过不了多久就会大夏天过年,而它的月份还称1月。单纯的太阳历,则是你无法通过天象特征来知道今天是几号。而在中国,过去即使一个没有受过学堂教育的人,都能够通过生活经历,熟练地掌握干支纪年、朔望计日、二十四节气生产等时间规则。

    女娲补天的神话怎么说它讲的是一个时间故事呢,怎样去理解神话中的一些灾异情景呢?《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这是女娲的出场背景。这些场景可以解释为因为时间不协,本来冬季的月份,时令却移到了夏天,天热多雨,生产生活的时间秩序大乱。女娲补天,实际上就是女娲发明了闰月,让夏季回到六月,让冬季回到十二月。

    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法,其实就有类似的“补天”过程,那就是在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规定对当时通行的儒略历计日减去10天。格里高利历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儒略历四年一闰的做法,使历法上千年使用累积多出了10天,使得用于计算复活节的春分日跑到了实际日期的前面,而复活节又对基督教历法具有核心意义,不得不改。除了“硬重启”外,格里高利历还重新确定了闰年法,使历法与太阳周期更好地合拍。

    女娲神话中的炼五色石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情节又怎么理解?说实话,如果是补足天数,而不是补上天漏,就用不着炼五色石。这可能是把女娲神话解释为时间故事、历法故事的一个问题。不过,神话么,解析起来可能原本也无须精确对应,否则那就是历史了。而且《淮南子》里说,女娲补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的确是时间生活秩序的恢复。

    女娲神话,主要事迹有二:一是补天,二是造人。女神有造人神话,好理解,女娲造人不是造原初初始之人,而是造种族繁衍之人,体现了人们对生殖之神的崇敬。女神有补天神话,是在男神开辟天地又破坏天地情形下对女性维护与修复之力的认同。如果女娲补的不是自然之天,而是历法之天,那么她就具有时间之神的神格。成立与否,聊备一说吧。当然,从历史过程看,一般规律是历法与农业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而追溯不到创世和人类初始诞生之时,传说中尧时代产生了历法,很多人认为中国历法诞生于夏代,也有人认为成熟的历法应该出现在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