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通讯员黄雨欣
1月19日,位于黄陂区横店街道的武汉市黄陂三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内,鱼香、肉香四溢。肉圆被丢进锅里,油锅顿时发出油炸声;一旁,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按比例调制好的鱼肉被高速搅拌成白色肉泥,厨师交接的吆喝声、蒸柜杀菌的蒸气声、锡纸袋发出的打包声不绝于耳。
由鱼圆、肉圆、肉糕组成的黄陂三鲜寓意年年有余、阖家团圆、步步高升,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也是湖北年夜饭餐桌上的“常客”。而眼前的忙碌是正在为市民的年夜饭“开足马力”。
■ 老手艺遇上新技术
五代人传承黄陂三鲜
“我是从1984年开始正式接管爸妈的黄陂三鲜生意的,到现在已经41年了。”武汉市黄陂三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关运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正将黄陂三鲜的手艺传到38岁的女儿手中,她是第五代传人。
季关运现在的目标是用新技术传承老手艺,让生产流程逐渐标准化,打开更大的市场,让更多人尝到这道黄陂美食。
回忆起小时候初学手艺,季关运最怕处理鱼肉这个环节。“人太小,手没劲,‘片’鱼‘片’不动,我只能日复一日地锻炼手劲。”
时间长了,季关运不仅对分解鱼肉越来越熟练、做起鱼圆得心应手,还有了自己的发现:“鱼刺太多,难处理,传统方式是将鱼刺用刀剁碎在鱼肉中,过程复杂不说,还影响口感。”
2011年,季关运南下寻找能够剔除鱼刺的机器,最终在广东找到符合要求的“鱼肉除刺机”并带回武汉。有了自动化除刺机,大大小小的鱼刺被逐一去除,加工后的鱼肉变得更细腻。这样的机器被季关运陆续引入加工厂。
蒸制车间里有一台硕大的智能蒸柜。“这台蒸柜一次可蒸108盘鱼糕,差不多有1吨重。”季关运说。
一旁,一台椭圆形高温杀菌机器也正在运转。“这是黄陂三鲜可以常温保存一年的‘秘诀’。”季关运解释说,眼前的机器启动后,内部温度将慢慢上升到121℃进行杀菌,保证黄陂三鲜在存放过程中一直处于无菌状态。
最后,鱼圆、肉圆、肉糕还要经过降温、清洗、烘干、擦净等一系列工业化流程,成为包装好的黄陂三鲜,运送给各大一线经销商,进入终端市场,最后摆上市民家中的年夜饭餐桌。
■ 注册品牌 成功申遗
七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2014年,季关运申请注册了“季氏”品牌,并成功申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几年,“季氏黄陂三鲜”又入选“江城百臻”。季关运得以跟着“江城百臻”团队远赴内蒙古、海南、山东、北京等省份做展销,打开了市场。
展销过后,季关运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不少人加了他就直接在微信上下单,批量拿货。季关运笑着说:“在微信上下单的大多数是外地人,其中在北京卖得最好。”
“我们这种包装好的成品优势是可以保存一年,更适合经销商大批量采购。”季关运介绍,越来越多的外地消费者爱上黄陂三鲜,公司七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春节前夕,公司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平均每天做3吨黄陂三鲜,车间几乎每天都在满负荷运转。
为保证鱼圆的口感,季关运选用每条重量至少10斤的“大块头”活草鱼,只在每年气温下降的10月份开始加工制作。“天气变冷后,鱼肉更紧实;选用‘大块头’活草鱼,肉质更细腻。这就是从食材端保证黄陂三鲜的口感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