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中心城区破壁赋能新城区振兴跃升

    □ 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11个中心城区结对帮扶4个新城区。在武汉超大城市区域版图上,一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的共富实践正悄然改变着城乡发展格局。2024年,随着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结对方程式”全面激活,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四个新城区在产业振兴、消费升级、人才培育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跃升,书写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本。

    ■ 机制破壁

    “五层联动”构建帮扶新范式

    武汉创新构建的“区、街、国企、民企、社会”五层联动机制,正在打破传统帮扶的单向输血模式。市属国企与民营企业组建的“联合舰队”深入乡村,全市7家市属一级企业、59家二级企业与乡村开展项目联建,投入4.89亿元,兴建85个产业项目,带动281个村致富,村年均增收近10万元;全市185家民营企业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公益捐赠等形式参与乡村振兴,涉及项目376个,惠及乡村354个。

    机制破壁在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得到深化。中心城区选派185支驻村工作队化身“红色引擎”,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江夏区湖泗街道,驻村第一书记引入数字化治理平台,将千年古窑文化与现代文旅产业结合,带动周边村集体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 产业破题

    城乡要素流动催生发展新动能

    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金鸡村,武汉经开区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引入276亩新品“甜玉米”,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后续销售服务。

    这一帮扶举措不仅助力金鸡村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也为村民提升了新技能和增加收入来源。这种“城区研发+乡村落地”的产业协作模式,在全市催生出88个特色帮扶项目,推动中心城区与新城区产业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洪山区持续支持新洲区辛冲街道上塘村发展智能化菌菇种植产业项目建设,极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当地80余村民就业。江岸区与黄陂区联手打造的木兰乡特色农业产业提升工程,通过“政府规划+企业运营+村民入股”模式,扶持产业发展项目,让传统农业基地蜕变为三产融合示范区。

    ■ 消费破圈

    双循环体系打通城乡市场

    乡村旅游帮扶成为城乡价值转换的新通道。中心城区组织企业到新城区考察投资以一产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鼓励村集体和农民发展民宿、康养等新业态,引导市民下乡促进消费,带动就业6000多人,增加农民收入4000多万元。

    充分利用武汉国博中心等展馆资源,中心城区主动牵线搭桥、邀请被帮扶区参加食材电商节、食品博览会、农博会、新春购物周等涉农展会。引导新城区农产品融入“江城百臻”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体系,通过中心城区的渠道赋能,实现品牌溢价,品牌农产品销量整体提升20%。

    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构建“田间到餐桌”的短链供应体系。各中心城区鼓励辖区内预算单位使用工会资金、职工福利优先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全年区级直接采购新城区农副产品2215万元。并通过结对带销、订单农业方式,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通过订单农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占比大幅提升,标志着帮扶模式从临时采购向可持续市场联结转变。

    ■ 人才破局

    双向奔赴培育振兴新势力

    人才流动呈现双向激活态势。中心城区协助被帮扶区吸引外出能人返乡投资,引进大学生到村创业扎根基层,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深入推进驻村干部进村、“能人回乡”、“人才到乡”的同时,中心城区还积极组织农民到城里参加培训实践,协调农科院、涉农高校等专家团队实地指导服务农业经营主体,协助新城区培育致富带头人200余人。大力支持被帮扶区发展农村电商,通过举办农村电商培训、组织特色农产品专场直播、指导农民网上直播带货等,培育农村电商人才200余人,发展抖音、快手等网络达人100余人。

    如今,在武汉这座英雄之城,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势能差”正转化为“协同进步力”,“结对方程式”解出的不仅是经济增收的数值,更是共同富裕的价值答案。2024年,武汉市结对帮扶工作交出亮眼答卷:各中心城区区级财政投入帮扶资金4498万元,实施重点帮扶项目107个。市直部门引导行业国企、民企到新城区开发投资,整合资源形成帮扶合力,全年筹措部门帮扶资金、慰问物资折算1546万元。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6.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