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隔着万里,却在精神深处遥相呼应

    希腊作家尼古拉斯·卡赞斯基曾幽默地说:“当你揭开一个希腊人,会发现里面有一个中国人;当你揭开一个中国人,会发现里面有一个希腊人。”

    此话怎讲?你如果来到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看到入口处墙壁上刻的古希腊哲人的两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与“勿过度”,或许会莞尔一笑。这不正是老子所倡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或孔子所言的“过犹不及”吗?希腊人追求理性的边界,中国人讲究中庸的尺度,两种文明看似隔着万里,却在精神深处遥相呼应。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挥师东征,铁蹄踏至印度河流域,希腊化时代由此开启。希腊的雕塑、戏剧、天文与哲学,随着帝国的扩张,如种子般撒向东方。同一时期的东方,秦汉帝国正凿空西域,张骞的使节团带回了葡萄、苜蓿,也带回了远方的传说。

    两千年前,一个希腊工匠在巴克特里亚的佛寺里雕刻菩萨,一个中国织工在长安的作坊里编织带有忍冬纹的锦缎。他们或许不知彼此的存在,却在历史的经纬中,共同织就了人类文明的华美长卷。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合作,既是经济的共赢,更是文明的互鉴。希腊化时代因包容而辉煌,丝路因开放而繁荣。今天的“一带一路”,若能延续这种精神,便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工程,而将成为21世纪的新文明走廊。

    王永芳